《三闲集》中,有一篇《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我以为是讲信息、讲真相的。你想了解外界的事物,得有可靠的信息来源方不至于被蒙蔽。从前听老人讲没文化的苦,最经典的话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我觉得可以加一句:还数得挺开心。
最早听到的故事是当年国民党抓壮丁,保长直接写一个条子交给一文盲,让他送到军队某部,条子上明明白白写着此人是壮丁,那人得了差事,欢天喜地去了。结果可想而知。
文盲,又叫睁眼瞎。不懂外文的人跟洋人打交道,也可以说是睁眼瞎。
鲁迅先生先举了个例:
老百姓一到洋场,永远不会明白真实情形,外国人说“Yes”,翻译道,“他在说打一个耳光”,外国人说“No”,翻出来却是他说“去枪毙”。倘想要免去这一类无谓的冤苦,首先是在知道得多一点,冲破了这一个圈子。
读到这段文字,我忍不住笑了。翻译糊弄洋鬼子的同时,也在糊弄同胞。把“是”,“好”,“可以”翻成“打一个耳光”,你说有多缺德。把“不”,“没有”,“不是”翻成“去枪毙”,这就是拿人命不当回事了。利用语言障碍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由来已久。读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还有比这更厉害的,翻译开的玩笑,是真正的“国际玩笑”。
来看李敬泽的原文:
1836年10月,广州《中国丛报》上刊登一则短讯:福建巡抚的差官日前到达,解来夷人一名。该夷人据悉为一名印度水手,至于被何人于何时遗落于福建海岸,尚未查明。
差官来了,少不得要审问夷人。然而差官是听不懂“夷语”的,于是找来了通事(翻译)。首席通事是广州的大行商蔡懋,洋人称之为“老汤姆”,他就站在广州知府和知县的身边。旁观者中,有一个叫亨特的老外,忠实地记录了他目睹的一切。。当然了,即便是这位漂洋过海、走南闯北的老外,也听不懂那位印度水手的“夷语”。
亨特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完全无法描绘他转过身来渴望地看着我们时,那又是讲话又是做动作的情景。我费了很大劲也分辨不出他讲的是哪一种语言,或者讲了多少种语言。孟加拉语和马来语我肯定能辨别出来,但他的口音里有那么多其他陌生的语音,好像他曾去参加语言节,把各种语言的碎屑都偷来了似的。……他讲的话是那样乱七八糟,以致令我们想到,上帝在巴别塔里制造的语言混乱,该就是这样的吧。”
在亨特听来无比混乱的语言却难不到翻译。
老汤姆自有妙计:他从木匠广场带来一个做箱子和盒子的工匠,名叫阿树。他由于提供自己的产品与港脚船的水手做私人交易,所以能说上几句水手们的语言。他会说“哈罗”,会说“完、吐、死瑞”,于是他成了宝贵的外语人才。
喜剧开场了。
差官吩咐阿树:“问那夷人的乡里籍贯、姓名、年岁和职业。”
阿树用“外语”问印度水手:“你要什么,你要水吗?”水手啥也不要。阿树把水手的话翻译给差官:“大人,夷人说他名叫拉姆·汗,三十岁,职业是水手。”——你看,明明问的是要不要水,却问出了名字,年龄和职业。
差官要翻译问夷人的船是哪里来的。
阿树问水手:“要樟木箱吗?还有象棋盘,一等一流的货色,太漂亮了!一等便宜。”然后把水手的话翻译给差官:“大人,黑鬼说他的船是从孟加拉来的。”
在接下来的问话中,阿树始终不忘夹带私货:“到我的店铺来,我带你去,在木匠广场九号,名叫‘昌和’。很多船长、很多大副到我的店铺去。”但知府一干人得到的信息是船从哪里来,装的什么货,在海上如何遭遇大海潮,如何派人上岸求救,又如何被关押,并对所受恩惠表示了感激。
知府极大地满足了虚荣,自然万分得意,道:“我们中华的荣光,辉耀寰宇,我们对他扶危济困,说明我们无限的仁慈,足可为天下万国垂范。你叫他回国以后,应该劝诫他本国君主,定要一心向往教化,这样才好!”
这是下面的人对付知府,在朝庭,翻译照样如此对付皇帝,把英国人指责大清的国书翻成向皇帝乞怜。翻译当然明白,如果实话实说,坏了皇帝的面子,惹得龙颜大怒,那是要“明正典刑”的。
鲁迅先生还说了一个段子:
这是帝制时代的事。一个官员犯了过失了,便叫他跪在一个什么门外面,皇帝差一个太监来斥骂。这时须得用一点化费,那么,骂几句就完;倘若不用,他便从祖宗一直骂到子孙。这算是皇帝在骂,然而谁能去问皇帝,问他究竟可是要这样地骂呢?
太监奉旨骂人,无非是皇上的传声筒,然而怎么传声、传什么声是他说了算。他可以骂你祖宗三代,也可以骂你祖宗十八代,骂多骂少全在于“化费”,得给银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太监的身份就是翻译,把皇上的话翻给臣子听,怎么翻是他的事。
单一的信息传输渠道,鬼才知道什么是真相。
前面审问印度水手的知府曾叹道:还是精通外语好啊。
如今好多人不懂外语,还反对学外语,他们习惯了依赖“翻译”——那些不择手段赚取流量的“专家”和不良媒体。“专家”们自然知道韭菜们需要听到什么,子虚乌有的事翻译出来,就是“吓尿了”,“吃不上饭了”;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吃的盒饭,都比他们的中产阶级吃得好”。于是专家得实惠,韭菜满足了虚荣、倍有面子,纷纷皆大欢喜,心满意足。
鲁迅谈论的是新文学,然而文学以外的好多事情,本质上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