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浪潮》推荐书籍《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书中金句:1.霍弗警告我们:“当我们的个人利益与前途看来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的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事情而活。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于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着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因此,任何对替代品的拥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极端的。”2.什么样群体,既满足了人类归属的需要,又能让个体在其中发挥潜能?从而给社会做出积极性的创造性的贡献?(1)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排斥异见”,在群体内部,不同意见的对话、交流,也是保持群体活力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2)尊重常识、独立思考、忠实于自己和自由的选择。(3)经常自省,跳出来,试着去听别人的意见。(4)应用:如在开会的时候,先让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好的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性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让那些发言过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感受:说到感受,书中老师的一句话特别温暖,在让学生看完《浪潮》之后,“我并没有马上打开灯,而是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那一刻,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很感激,感激这些小细节,体现着对于人性的尊重。老师讲到好的团体,自然联想到成长小组,22号晚上我们本学期最后一次的温馨小聚。作为一个“焦虑型”的组织者,我总是想把一切计划好,用不用找点游戏,怕大家见面尴尬?用不用提前准备节目,怕大家无趣?然而,一切进行的尤为自然,贴心的老师,爽和晓珂为大家准备了点心,水果,郑港给大家带来了美妙的古典吉他演奏,国港给大家带来了象棋,大家有的下棋,有的学吉他,有的聊考研.....给我直觉感受是温暖,一种很特别的温暖,我们之间建立信任的方式,就是渴望自己变得更好,通过互相分享和学习,渴望他人变得更好。通过这次活动,除了看到大家多彩的一面,对爽同学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关注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她的时间花销,爽愿意为这个成长群付出时间和精力,也愿意为自己的成长做出行为上改变。遇到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应该是我今年最大的“小确幸”。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群里有很多同学,但是并没有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让这个团体发生更多“细小”的量变,如何优化?3.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拥有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会从别人的死亡中,觉察到自己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孤独,会产生“生命有何意义”的困扰,也会为“我”死后究竟去了哪里而焦虑。我所拥有的自由及其责任?最近一年感觉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拥有的自由度很大。我可以读书,可以看到好多,我以前不知道的“好书”,思维模式正在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向“知道自己不知道”逐渐升级。可以旅行,去那些以前只能在书中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地方。可以在没有家人的庇护下,依然健康的成长,但依然没有经济自由,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巨婴”。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并从中得到成就感和快乐......但依然面临着自己的困“局”,如何把握事情之间的平衡。自由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这在之前的一篇拙作中提到过,《重新理解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