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小孩,才开始认真思考教育的问题。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从上一代教育到我们身上的印记,到我们对于下一代教育的寄托,虽然不知道怎么培育出优秀的孩子,但我们这一代本身就可以作为样本进行思考,有哪些好的素养可以继续传承,有哪些思维方式需要改进,所以孩子的成长,不止是教育这么简单,更是我们自己人生中场的一个很好的复盘总结的契机。
· 爱和安全感的给予
非常感恩和庆幸的是,我们都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物质条件的匮乏,并未阻止父母对我们极尽所能的爱,从自己养育孩子的辛苦更能懂得父母的不易,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婴幼儿到成年,每一次大事记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正因为这份无私的付出和圆满家庭的爱,造就了每一位孩子善良、勇敢、开朗、安全感十足的性格,而这份爱的传承,是所有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 抓大放小,杜绝溺爱
我和老公的父母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的父母是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让孩子做,很多事情上父母都以自己的经验替孩子做决定,导致我和哥哥对于父母都有较强的依赖性,都三十多岁做父母的人了,还事无巨细的被父母叮嘱很多琐事,说白了:父母很操心我们。
我老公的父母却是放养型的教育,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策,表面上看这样的父母不给力,没有给到强有力的后盾支撑,但是往往却能培养出一个强大的孩子,自主性和适应性很强。
这就像一对弹簧,父母强子女弱,父母弱子女强。我们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到底该如何做?我觉得应该“抓大放小”——大方向给出建议,小决策自己来负责,避免给孩子做主,更不能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以自我的经验去决定孩子的人生,事无巨细的宠溺只会让孩子依赖性更强,并不利于强大自我的养成。
· 提高家庭教育的认知
花半分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透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个道理,也是在而立之年才看明白,原因就在于认知不够,很多事情运行的规律和成功的底层逻辑,有些人早早就参透了,有些人一辈子还稀里糊涂,而这两种人注定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所以要想提升孩子的认知,就必须先把自己的认知进行升级打通,我们如果早早就放弃学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想在言传身教的环境中,我们能够给到孩子的能量可能少之又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是清华毕业,孩子极大可能能上清华甚至哈佛的原因,因为孩子的认知起跑线就在那,这个教育的课题终究是我们人生自我进阶的一个命题。
父母和孩子,是每个人自我的映射。我们寄希望于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也按照这样的准则去要求自己,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最好的教育不是言语和唠叨,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你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教育,希望我们共勉,做一个日拱一卒每日精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