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懒的阳光,无网的时刻,雨水的节气,椅子上的我,在看《活着》。
《活着》,余华作品。一本拿起来就不想放下一气呵成读完的书。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人生,他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后毛泽东时期,描绘了一个来自于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生存的斗争。
拿起此书,纯属意外,缘分使然,满是感激。
书里的福贵饱尝了人世艰辛,历经了一个一个痛苦的接踵而至的一连串打击,想来竟令读者无从同情。一个一个亲人突然地毫无预兆地离他而去,到最后,我觉得我也像福贵的妻子家珍一样,没有了眼泪。甚至都不敢相信这么残忍的事情,都一一发生在这个男人身上,但又不得不为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活着的意志而感动。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当福贵的儿子有庆第一个离世时,我是非常难以接受和相信这个事实的。睁大眼睛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那个镜头,觉得怎么也不会发生在这个13岁的男孩身上,恍惚中竟觉得他能缓过来,但是,没有。这样的厄运让我们黯然垂泪。乃至后面的凤霞、家珍、二喜以及苦根一个个离他而去,到了晚年只能同一头老牛度过余生。作者对于这种生活艰辛的描述,却是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所以说这是一部特别的小说,一部既能使年轻一代也能使年长的读者感动的震撼心灵的小说。
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的生活勇气令人惊讶。“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是福贵对自己的评价。福贵生动的日常化语调以及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的状况,使得读者心灵震撼,作品更加深刻。
书的最后结尾处令人难忘,这个家庭里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起名叫福贵。细数着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同样召唤着读者。这样简洁而有力的风格直抵人心。
活着,好好活着,如家珍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