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我想用冈仓天心《茶之书》中的这一句经典话语,来开启这次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话还很粗鄙,留给未来的自己,慢慢提高。
这本书是在前一段时间我接触日本历史的时候,看到战国时代丰臣秀吉让千利休切腹时,因感慨时运与命运交织,转而了解了些许日本抹茶史,随即得到了这本书的资源。按照央视茶主题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策划之一的罗军说法,《茶之书》是作为茶道的三大经典书籍而存世的,这本书页码很少,却字字珠玑,虽然成书已过百年,可依然对现世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被美国列为了中学生的教材,这不是教人饮茶,而是让人学会尊重文化。
茶是从中国发展出去的,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我之前曾写过茶叶的前世今生,但是太过简陋,也谈不上什么见解。茶影响了世界,世界的发展又制约了茶。英国人在和中国贸易过程中,因为茶的输送,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后东印度公司采取用鸦片代替白银来和中国贸易,才导致了后来的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说到底,鸦片战争就是对于中国商业贸易权的战争,也是茶叶的战争。我想五千年前,在尝百草用“荼”解毒的神农氏不会想到这东西会对后世具有如此大的影响,也没想到英国人在印度成功种植出来茶叶,不再从中国进口,甚至后来印度生产的阿萨姆红茶成为了世界三大顶级红茶之一,直到跨入了千禧年,中国才用金骏眉作为还击,填补了中国没有顶级红茶的尴尬。
茶叶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而后为了区别英国殖民者上流社会喝红茶的习惯,转而大量发展咖啡,形成了今天的美国饮料文化。茶对人的影响则既有历史方面,也有人文方面的。中国自唐朝时期大力开展茶叶的研发,从而出现了煎茶;宋代在礼仪方面提升了茶的地位,点茶成为了社会时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精简茶礼,一把茶叶一杯水的淹茶法出现了,原本的蒸青工艺也转而变为了炒青,六大茶类争相出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茶道。
而蒸青绿茶和煮茶工艺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后,就在这里扎根发展。日本人严谨、对自然崇拜的性格导致末茶和茶礼在上流社会成为时尚,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千利休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在北野大茶会后,成为了天下第一茶匠。直到现在,千利休的家族依然享受者祖先茶圣的名号,点茶也逐渐神圣化,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我在看书的时候,曾经对于《茶之书》的最后一章,《茶道大师》中对比过中日两国对于文化的看法。两国分别都有茶圣,中国是陆羽,日本是千利休。陆羽留有《茶经》一书,是茶道公认的开山鼻祖。陆羽曾先后两次拒绝当时皇帝请之作为太子师的机会,归隐山林;而千利休先后经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两代大名,权势达到了茶人的顶峰,却最终切腹自尽。两人的共同点是茶,也是佛教,是东方美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禅茶一味”。不同点则是陆羽始终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逍遥;而千利休则像极了樱花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绚烂而短暂。不能说这两个茶圣孰优孰劣,只能说明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的社会人文区别了吧。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写到,“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慢慢变得像是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但我觉得这是日本人的看法,中国人从来不止于如此。虽然说唐宋时期的茶礼如今已经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消失不见了,但是茶道的发展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就像是中国摒弃了蒸青工艺,改为炒青,就先后诞生出了六大茶类。茶道一直都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功的。摘下叶子忘记了杀青,就出现了白茶;绿茶不小心闷的发酵了,就有了黄茶;摘下来的叶子放在一起被捂久了,烘焙后的茶就成了红茶;运输到远的地方,一路发酵变质,就出现了黑茶。中国人喜欢尝试不同的类型,追求变化,所以中国的茶道就是变化的茶,就是同一款茶我们也是要讲究变化的,而日式茶道则更像程序化的产物,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坚守。这是看法问题,也不是强弱的比较。
盛世重茶,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命之饮。如今,中国家庭的入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柴已经不见了踪影,茶的地位也在日益消减。这不是说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降低了,而是彻底融入了生活,成为了日常。或许这是生活和文化的区别,下沉入底的中国茶道成为了生活,而追求一丝不苟的日本茶道则逐渐上升,慢慢成为了一种让人向往的文化。我们最终是让喝茶成为了日常,却不想一衣带水的邻邦岛国,依然把我们忘却的繁文缛节发扬光大,悄悄剃掉了“made in China”的字样,不能说可惜,这是我们进步的同时所必需的代价,属于阵痛。
一片树叶落入了水,改变了水的味道。这是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开场的一句话,我还是比较喜欢这句话的,既说明了源头,也表达了本质。在我们还在为了这片树叶而折腾的同时,时代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文化不止于此,也不该终于此,在倡导向前进的同时,回头看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尚未读完日本人冈仓天心在1906年写成的《茶之书》时所执的一点看法,简单而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