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孩子的性格养成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因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是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愿,而健康快乐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
如何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方法:
1.悲观的来源
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巨大而毁灭性的后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
悲观心态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基因;二是父母的悲观;三是从父母或老师那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四是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2.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乐观需要从小培养。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在父母的协助下,孩子有可能养成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进入学龄阶段,儿童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发展了一套理论,这些理论就是他们悲观或乐观的基础。
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会具体化,他可能会悲观、被动和内向。当发育成长过程所带来的失败与被排斥的感受开始时,家长应注意抑郁的发生。13岁左右的青少年是抑郁高发的阶段。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经历,也可以直接教导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
3.积极的解释风格
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每一项解释,不是永久的就是暂时的;不是普遍的就是特定的;不是个人的就是非个人的。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始终存在;暂时性即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普遍性即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特定性即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个人的即起因就是我; 非个人的即起因是其他人或是其他情况。
比如,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就是学不好数学!”妈妈回应说:“我数学就不好,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及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如果妈妈回应说:“你以前不是也有考得好的时候吗,偶尔一次没考好是正常的,可能是这次准备的不够充分。”这就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定的原因,孩子因此得到安慰,自信心恢复,从而更好地认清自己。
3.乐观的认知技能
乐观的第一个技能是“捕捉思维”。即在你感受最难过的时候,要尝试指认出闪过的那些想法,这些想法虽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与行为。
乐观的第二个技能就是对这些自动思维进行“评估”。这就是说,要明白对自己所说的话未必是正确的。
乐观的第三个技能是,在坏事件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
乐观的第四个技能是,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4.乐观教养ABC法则
认知治疗“ABC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与要好的朋友吵架、心爱的人离去等。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时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但是想法--B(beliefs),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
比如,A 你在购物中心看到你正值青少年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他假装没有看到你。 B 你想(看来我的儿子长大了),于是 C 你暗暗地偷笑,打算等一下去开他的玩笑。另一种情况是, 你想(他为什么不和我打招呼,是不是嫌我丢人),于是你很生气,转身离开。
经常做ABC日记,熟练掌握后教会你的孩子运用ABC模式。
以上是我在阅读《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时的总结和感悟。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养,也不能取代孩子的道德观。但是,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