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锚定方向,更向党员干部发出“实干动员令”。面对“民生”这张时代考卷,唯有当好乡村振兴“三个角色”,在泥土中找答案、在行动中写答卷,才能让政策春风真正吹暖田间地头。
当好“民情调研员”,脚沾泥土摸实情,心有准星谋实策。“民情调研员”传递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广大民情调研员深入基层,摸清实情。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民生坐标,更是要求党员干部从“会场”走向“地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身入”更“心至”,走进农家小院问冷暖,坐到田间地头听真话,记录留守老人看病难、青壮年就业渠道窄等“沉默的呼声”,让政策对接需求不跑偏。要“察形”更“究里”,摸清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盘活难点,算准村集体经济的“家底账”,用脚步丈量哪条路该修、哪盏灯该亮,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施工图”。要“问诊”更“开方”,蹲点合作社看产销堵点,跟踪种粮大户算成本收益,从“农药贵、卖粮难”的抱怨中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破口,让调研成为破解“种地不赚钱”困局的钥匙。
当好“难题破解者”,直面痛点下苦功,靶向发力见真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好“难题破解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解农民养老、教育之难,整合闲置村小建互助养老中心,用“一碗热饭”暖民心;推动城乡教师轮岗,让乡镇三所学校课堂也能“连线名校”。要破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治理效能不足之困,创新“以工代赈”模式,让村民参与道路硬化、污水处理项目,既补短板又增收入;推广“积分制”“村民说事”机制,用“小积分”激活自治活力,把“村务微信群”变成干群连心桥。要攻农业技术弱、链条短、风险高之关,对接科研院所送技术下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通过“技术包村”模式实现精准帮扶;延伸产业链,联合龙头企业开展“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培训,覆盖农产品深加工等技能;标准化生产,推广企业主导的标准化生产规程,降低生产风险。
当好“创新引领者”,激活乡土新动能,点燃振兴强引擎。2024年,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新增19个,累计支持建设项目已达116个,为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三农的发展不仅农业要创新,农民、农村同样要走创新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农民“闯新路”,培育“新农人”先锋队,教会老乡用直播把土特产卖成“爆款”,用无人机施肥打药省出“第二份收入”,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要助农村“焕新颜”,试点“数字乡村治理平台”,用“云喇叭”“智慧公章”提效率;打造“乡愁IP”,修复古祠堂、开发非遗工坊,让空心村变身“网红打卡地”。要促农业“攀新高”,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推动农田物联网监测、区块链溯源技术落地,用“智慧大脑”种出优质粮;发展“农业+新能源”“农业+碳汇”,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