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各大网络媒体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双减这样一个字眼,那双减到底指什么呢?我想大家都知道,双减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减轻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
至于为什么要双减,一开始我是很不能理解的。作为老师,我们最关心的首当其冲肯定是学生的成绩,刷题也好,补课也罢,只要能提升成绩,我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孩子们为了这样的成功付出了什么!绝不仅仅是时间,是自由那么简单,还有学习的兴趣,前进的动力,探索的欲望,那么在失去这些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成功,真的就是成功吗?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家长深思。
内卷现象严重的今天,对于教育的确需要有政策出台来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双减政策的落实,确实能够缓解学生的负担,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回归到童年,青少年应有的状态。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对双减应如何做呢?接下来我粗浅的谈一下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做到高效课堂。在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熟悉每一页课件,我的习惯就是一篇课文的课件要控制在十张以内,如果再加上一些图片之类的,控制在15张左右就比较好。 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不至于说课件太多,让同学们眼花缭乱,而顾不上真正有用的东西。还要精讲课文内容,不要每一篇课文都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我们现在部编版的这份教材,每一单元都会有其用意所在,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以课文为基础,尽量拓展延伸。
其实就语文来说,仅仅学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还应该大量阅读。
我一直在想,作为老师,我希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现在我可以很确定的回答,就是爱读书的人,因为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在高中或是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唯一留下来的就是关于读书的沉淀。教学这几年来,我深知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做学习上的佼佼者,而大多数同学都是平凡的,也都将渡过平凡的一生。而我想做的就是让他们的心灵多一点光彩,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种选择,虽然平凡,但也不会平庸。
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一年级刚开始的《日有所诵》,到现在班里人手一套阅读吧推荐书目,我们班同学的阅读量还是可以的。
关于最近我又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能死读书,在读的基础上,要让同学们读到点儿什么。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一次阅读课上,我让同学们读《孤独的小螃蟹》这本书中的《咚咚鼓》这一篇故事,本意是检查大家的阅读情况,但是听着听着,我却发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于是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跟同学们一起梳理了这个故事的大致脉络。故事是这样的:小螃蟹在路边遇到了一只可乐罐子,它就喜欢上了敲鼓(可乐罐子),因为敲鼓的时候它就会忘记烦恼,甚至把小青蟹的事情也忘记了。但是它的朋友们不喜欢,但是它没有放弃,它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后来不断练习,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最后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被朋友们请回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他们说不放弃,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个同学补充,还得努力!
这就是了,读这个故事,首先锻炼了阅读能力,增加了识字量,其次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文章脉络,让孩子们更加清晰,最后理解其中的道理!
这件事发生的第二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吴琳老师的一篇文章,惊喜的发现,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和她的不谋而合。她在文章中提到:现在孩子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但“读过”不等于“读懂”。在阅读中习惯于认字、摘抄“好词好句”,囫囵吞枣,读不出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哲理的情况,比比皆是。
程式化的阅读方法带着孩子读出了故事表面的热闹,却读不出故事隐含的深层意义。比如,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让《农场疑案》读起来津津有味,但这份“热闹”里,其实深藏着揭露化学产品滥用的严重后果,引发孩子对食物中使用各种添加剂的理性认识和深刻思考的精神内核。
还有一只虎斑猫,它活了100万次,又死了100万次,做过国王的猫、水手的猫、小偷的猫……《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绘本以前没读懂的时候,觉得没什么意思,只是个故事而已。到现在才发现这个故事短小精炼,承载了100万紧凑奇特的“猫生”,看似更是“热闹非凡”,却裹藏着虎斑猫经过100万次生死往复,100万次的冷血无情下的那颗100万次找寻爱与懂得爱的心,裹藏着“生命不在于长度和次数,而在于厚度”的人生真谛,以及“一个既属于孩子又属于成人的童话”的真正魅力。所以,很多童话不仅仅适合孩子看,我们也是可以看一看的。
回过头来再去读这一本本简单的故事,突然觉得茅塞顿开,我相信用这样的引导方法,可以让同学们把书先给读厚了。
还有一点就是写字。前几天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把大家的书法本翻了一遍,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一边看一遍后悔,为什么不早点让他们学顿笔呢?!
细想了一下,发现是因为我怕练字,把这种特质影射到孩子们身上,就觉得他们也会怕,所以迟迟不敢写顿笔。
但是开学这一个月以来,我觉得,不能再躲了,必须开始了。于是,我就带着他们从长横练起,一点一点教给他们字的结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应注意什么,收笔应该在哪个点上,撇捺要舒展,横竖写多长。刚开始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写一张字最少需要两节课。但是看着同学们进步飞速 ,我还是非常高兴的,觉得这个时间花的很值得。
从中我知道了,他们的潜力无穷大,就看我们老师愿不愿意去挖掘,怎么去挖掘。想法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
就像我们班的朗读,一开始,我怕累着孩子们的嗓子,不愿意让他们扯着嗓子读,但是,读书效果真的不好。于是后来我就要求,声音一定要大!但是,如何在大声的情况下,还不会让孩子们的嗓子哑掉呢?
我就想到了女儿在学习口才表演时,老师教的一些发音方法,发音分为:口腔发音,胸腔发音,腹腔发音,想要不累着嗓子就得练习腹腔发音,在读的时候还得把嘴巴张大,这样发音更清晰,更圆润。
把这些方法交给他们,并且带着他们练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班级读书的声音明显响亮多了,而且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
所以无论学什么,方法永远比结果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最重要的!
我们班每天花在读书和练字上的时间都是一到两节课,要想让这个时间有保障,我们就不得不想办法大大的压缩讲课以及做题的时间。而如果字词练习及做题的时间被压缩,那成绩又靠什么来保障呢?这一直是让我非常纠结和矛盾的一个点。
现在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我们二年级的课文,后面的生字非常的多,咱们大家都知道这些字分为一类字和二类字,一类字要求必须会写,二类字要求会认。
对于一类字,我采用的是随堂听写的办法,也就是每堂课课前来一次听写,听写的是每一篇课后一类字,一般情况下,课后一类字都是8~10个,最多五分钟时间就可以搞定了。如果有我们觉得特别重要的二类字,也可以加到这个队伍里来,也就是说大概十二三个字就可以。
二类字我采用的是反复读课文和总结课内词语这样两个方法,我们也都知道关于二类字,一般情况下考试是不会出的,要求就是见到了认识并知道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而放到语境当中去理解这个字或者是这个词的意思,也不是仅仅的写几遍就能够达到目的的,还是要靠日常的读和积累。
关于做题,我比较喜欢干的事就是把一类的题放到一起来讲,比如说阅读理解题,我会把一套卷子里面的或者是一个单元的阅读理解题一块儿来讲,虽然有时候比较费时间,但是效果很好。做阅读理解题也不仅仅是锻炼做题方法,同时也是在锻炼阅读能力,提高识字量。
以上说的都是关于学习的,其实我还想说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千万不能唯分数论。这样的观点一直都存在,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扪心自问,我是没有做到的。
读黄静洁老师的《学习的格局》这本书,我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大处着眼,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死抠着一些小节,特别是当我们的眼里都是学生的一些缺点的时候,不仅仅学生压力很大,也会让我们自己处于焦虑之中 。
书中提到,我们应该提供一切的机会,让学生们体验成就感,自豪感。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并不是成绩不好就一无是处。
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成功之后,就会想我在这一块儿上是成功的,那我可不可以在其他地方试一试,是否也能成功呢?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杨皓翔,他特别热爱劳动,每次饭后捡拾垃圾,他都是最积极的,每次大扫除,他总是冲到最前面,就是写作业的时候 特别墨迹,成绩也总是不上不下。
以前我总是会在他写不出作业的时候点他的名字,但是每次还是需要催,效果不是很理想。
偶然有一次,我给他发了一张环保小卫士的奖状,对他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提出了表扬。
奇特的是,从那儿以后 我发现他上课发言特别的积极,作业也比以前快了许多。从这儿我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渴望进步的,而他现在的动力还源自于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我想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让他意识到他的进步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以后也要为了自己的进步而努力。
现在“抑郁症”这个名词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让我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也读了一些有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明白了以前的许多做法是错的,现在我不会再轻易的给任何一名同学否定的语言,不会再给他们贴消极的标签,甚至连批评也变成了正向的,含有期望,还有积极的暗示。我希望我的学生,哪怕是成绩不好,也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不要嫌我唠叨。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学的还远远不够,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各位能够不吝赐教,多多帮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