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来了一名同学,这个新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我们班的孩子。东在本学期开始时因为无人接送转到了寄宿制学校。她妈妈打来电话时我感到有些吃惊,没有一点预兆,甚至上学期的网课他进步还是蛮大的。而且无论是从他生活自理程度还是年龄、孩子个人情感上,我认为他都不适合寄宿制学校。劝诫无用后尊重他们家庭的选择。
刚开学初学校统计了两次学籍,因为转走的学生学籍也需要转走。就和他爸爸沟通了这件事,第一次沟通的时候他爸爸就表达了因为孩子不适应想回来。但是因为每班人数早已经上报上级部门,回来也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听他妈妈说因为孩子情绪抗拒的严重,所以在他爸爸为他复学奔波时就暂时没去上学。终于在上周接到通知,他回来了
和孩子们本来就认识,第一晌课间大家都围着他转。有的自告奋勇要帮助他给他讲题,有的要当他的小老师…他也像个大男孩一样,和大家很和谐很乖,但因为太久没和大家沟通,他也有一些变化。比如吐字比之前显得不清楚了,虽然大家和他一起玩但他和大家的话也没那么多了。还有基础的字词关没过,读写也不太能跟上了。或许有这场小变故的原因或许他也经历了一些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事。无论怎样家庭教育都是孩子的根,任何家庭不好的小插曲都会反噬在孩子身上。
他适应了一两天后我和语文老师商量利用课间给他开始补课。轮滑滑板课其他孩子已经滑的很熟练了,他没基础很难跟,也可以用来补习。商量好后我们两人分工利用一些课间给他补起来。还好孩子妈妈从外地看病也要回来了,这个娃也终于要回归正常的生活了。
他的成长中母亲一直付出比较多,太了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心力多大。当然不否认孩子父亲为了家庭的付出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定也很多。只是父亲的付出似乎更多在“面子”上,可以带回家的钞票、物质上的丰富等……
当今社会,在家庭中更多的男性越来越尊重女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因为自己创造了财富明显腰杆子更硬。因为性别先天的不同和差距妈妈们被天然赋予了更多养育的责任,我看到的是更多母亲来接送孩子开家长会,据我统计全班家长会父亲参加的比例比较高的一次是15%多一点点,更低的一次只有百分之10,母亲们为了家庭和孩子暂时走不出去,一日日的付出更应该被珍惜和看见。理所当然更应该被所有人尊重。妈妈们暂时带娃,看似增值的工作少了,但是,不管是妈妈带出的健康孩子,还是对这个健康运转的小家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家庭就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每个细胞健康充满活力,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正向发展。向战斗力爆表的全职妈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