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无疑是其中一块难啃的 “硬骨头”。近期阅读了《青春期的挑战》这本书,犹如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让我对青春期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启发。
书中指出,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仅身体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他们开始寻求自我认同,渴望独立,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情绪也变得极不稳定。这些特征在我所接触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曾教过一个叫晓峰的学生,他在初一的时候还是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孩子。然而,进入初二下学期,也就是青春期的关键阶段,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原本整洁的头发开始变得凌乱,穿着也愈发追求标新立异,上课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听讲,时常走神发呆,成绩也一落千丈。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他开始变得叛逆,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接受,而是常常顶嘴,甚至在课堂上公然与老师作对。
我尝试与晓峰沟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一开始,他对我充满了戒备,不愿多说。但我没有放弃,通过多次耐心的交流,他终于打开了心扉。他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想再像以前那样被老师和家长当成小孩子看待,他想追求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觉得那些奇装异服和独特的发型能够让他在同学中显得与众不同,能够展现他的个性。而对于学习,他认为很多知识在未来的生活中根本用不上,所以提不起兴趣。这让我想起《青春期的挑战》中提到的,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对独立的渴望,晓峰的这些表现正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
为了帮助晓峰重新找回学习的热情,我结合书中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我尊重他的个性和想法,不再一味地批评他的外在装扮,而是肯定他追求个性的勇气,同时也引导他思考真正的个性应该是建立在内在修养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给他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例如,在一次语文课堂讨论中,我提出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晓峰积极地参与了讨论,他的观点新颖独特,虽然有些稚嫩,但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让他在同学面前找回了自信,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发现晓峰的父母在他进入青春期后,并没有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他们依然像以前那样对晓峰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管控,这加剧了晓峰的叛逆心理。于是,我建议晓峰的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空间,尊重他的选择和决定,尝试与他平等地交流。比如,在周末安排活动时,可以征求晓峰的意见,让他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同时,我也提醒家长要关注晓峰的兴趣爱好,给予他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晓峰喜欢画画,父母便给他报了绘画兴趣班,这让晓峰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关系也逐渐缓和。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叫小萱的女生。小萱性格内向,在青春期到来后,她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她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貌,总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为此常常陷入自卑的情绪中。在学校里,她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总是独来独往。有一次,我发现她在课堂上偷偷地哭泣,课后我找她谈心。她告诉我,她觉得同学们都在背后议论她,嘲笑她的穿着和长相。这同样符合《青春期的挑战》中所描述的青春期孩子对自我形象过度关注的特点。为了帮助小萱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我组织了一次以 “认识自我” 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特长,然后互相分享。通过这个活动,小萱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她擅长写作,书法也很不错。同学们对她的认可让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我还鼓励小萱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和书法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写作经验和书法技巧,小萱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回顾这两个案例,我深刻地体会到《青春期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它让我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他们面临着汹涌的波涛和变幻莫测的风向,需要我们这些引航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调整教育方法。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以《青春期的挑战》为指导,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变化,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智慧去化解他们在青春期遇到的难题。我相信,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