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临摹米芾《春山瑞松图》。
画面的构图十分饱满,远山和松树遥相呼应,之间不可分开太多,否则会造成画面的破碎感;画面运用米点皴,浓淡层次分明,技法上多变,由淡到浓或者从中等墨色向浓淡两端变化都可以;线条的用笔轻松一些,多注意用笔的提按和转折;松树的姿态尤为重要,一组松树之间的疏密变化和松针之间的松紧要有节奏感,墨色浓淡变化表现空间感;远山山头之间要有呼应,不可以太过孤立;注意米点皴的层次要多一些,不能太过薄气,留意画面中的正负形挤压关系,将山和云的对比凸显出来;纵览全图,画面表现了江南地区烟雾缭绕的雨后景象,要画出作者当时舒畅放松的心态。
附:原图
《宋米芾春山瑞松图》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创作的一幅纸本画,原存清宫内府斋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 (亦称“落茄被”),松树笔法细致、严密。
米芾[mǐ fú]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1]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2]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