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登上北京到深圳的动车,顺利找到了3号车厢但是就是找不到28号上铺。在07号房间问了一个人,那人出来盯着图二的指示看了一会儿,告诉我就是这个房间在右手边的上铺。我还很纳闷问怎么看出来的,因为我看了只有27ABC,根本就没有看到28。那人一愣,说上面有啊。我再定睛一瞧,在红色07的字样下还真有28。我晕,刚才我为什么没有看到呢?[捂脸]
这就是“盲区”的典型案例了。心理学实验中有个经典的案例:看不见的大猩猩。说的是一群穿黑色白色衣服的人在打篮球,实验者指示测试者数黑色队服的人之间传球的次数…结果画面中即便出现了好几次大猩猩甚至大猩猩还冲着镜头捶胸顿足,数数的人却依然看不到这只如此明显的大猩猩。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说注意力太集中会妨碍视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选择性的,看到的其实是我们想看到的。
回到我的例子里,我其实从拿到车票的一刻起,就对这种“28号上铺”的表述心存怀疑,以前的票都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数字“28”,都是车厢号之后跟着房间号再指明上下铺。所以,我内心的不接受与狐疑,让我看不到那个还算醒目的指示,问了人才得以确认铺位。思想上的怀疑居然让我对显著的信息视若不见,存在这么大的盲区的而不自知,想想真是可怕。为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日常工作中究竟还存在多少这样类似的“盲区”,觉得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招致失败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以为知道其实并不知道似是而非的事情。想到此处阵阵后怕,究竟是杯子还是两张人脸,我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又错判错信了什么,肯定是有的,希望自己不至于犯太大的错误。
盲区的存在会让反馈这事变得更加紧迫而又必要。这次到深圳来,主要目的是来给丹丹同学做反馈的:她上课,我在下面听课,结束之后给她反馈。自己讲课总体上感觉都不会太差,看不清真实存在的问题,有个人在一旁看着,总是能突破自己的主观认知,克服盲区而了解真相。虽然残酷,但底子还是对人负责,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丹丹上了一下午课,我们刚做了明天如何改进的反馈,希望她明天能突破自我,把明显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不枉费我特意千里迢迢来看课的良苦用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