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本来想深扒一下歪果仁的奇葩博物馆,又或者是国内高逼格的艺术博物馆。
例如这样的:
土耳其头发博物馆,艺术表现形式简单粗暴。
陶艺家出身的馆主在洞穴里悬挂超过16000份女性头发样本,每一撮头发旁边注明了其主人的姓名和地址。参观的女士还可以现场留下自己的头发,所以展品是不断增加中。
又如这样的:
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拥有“镇馆之宝”“黄河古象”和“马门溪恐龙”。老少适宜,环境舒适。
但是当我看到它,想起他,还是决定要好好向您说一下。
没错,就是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到的“筷子”,先秦时期称为“挟”,秦汉时期叫做“箸”。筷子发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有文字佐证的最早的使用历史,可见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和大臣箕子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记载的就是纣王让人做一对象牙筷子,太师箕子非常担心,叹息有了象牙筷子,就要配备玉碗,君主生活追求奢华享乐,国家必然腐化。
由此算起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筷子可算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有了宝物,必然有淘宝者和收藏家。超过85岁高龄的蓝翔老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部分著作书籍还出版了英文、日文和法文版。
蓝翔老人收藏筷子将近40年,藏有2000多双筷子,另有筷笼100多个,筷枕、筷盒300多种。2000年开始,蓝翔位于上海多伦路自家楼下的“筷子博物馆”免费开放,并一直坚持至今。
蓝翔老人48岁开始收集筷子,其中不乏精品。包括藏有唐朝以来及来自朝鲜、日本和泰国的筷子,筷子材质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都有。
筷子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中国历史的变迁,例如清代带刀带牙签的筷子,就反映了满蒙汉的融合。
景泰蓝的筒身刻有满族和蒙族的文字,内有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中空的筷子里面竟然还有银链相连的牙签藏于其中。这是皇家纪念祖先来自游牧民族,并且入乡随俗的体现。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子更为复杂: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漏刀镊各一把,还有银质小碟小酒杯各两个。有了这套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的餐具,妈妈真的不怕我在大草原吃饭没用具了。
惊艳的藏品还有传闻中明代创制的蟹八件,这套完整的食蟹工具表明当时吃蟹是一件逸致高雅之事。晚清时期蟹八件甚至是富家女的嫁妆,而六十年代又成了腐朽的代表。
可惜这些精品在十余平方的麻雀型馆址不能全部被展示,而且现在铺面还分割出租一半地方卖小饰物。2015年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对展室、藏品保管场所,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经费,安全设施都有界定,显然“筷子博物馆”并不符合民间博物馆的规定,目前已经是半关停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筷子博物馆”的灵魂人物蓝翔老人精力有限,他试过上午从医院回来,下午就接受报纸采访或者向来参观的游客讲解。有观众表示馆主从以前的滔滔不绝,到现在戴着助听器讲解一两个筷子的典故,为的就是不让有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追寻到小楼前的游客失望。
这家上海最小、最草根的博物馆,见证着中国民间博物馆的鼎盛到衰退。蓝翔老人几年前开始考虑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大的面积展示尘封在银行保险箱和家中抽屉的藏品。而如今,他拒绝了日本收藏家开出200万的收购条件,只盼望着藏品最后有个好去处。
魔都这家博物馆,再不去真的就来不及了。具体地址是多伦路191号,希望大家有缘得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