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海两省之间有一大片河谷地带,这个地方是黄河以及黄河的两个支流大通河和湟水河流过的地方。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冷龙岭,蜿蜒流向东南。湟水河发源于青海日月山东麓,向东流过青海东部,两条河在甘青两省交接的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西南交汇,继续东流八十多公里,在兰州西固达川汇入黄河。人们把这三条大河流过的地方叫三河间 ,也就是闻名遐迩的河湟谷地。把湟水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三江口。
三河间所在的地方很多地处河谷地带,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很早就有先民在这里耕耘居住。在青海民和马厂垣乡边墙村的湟水河畔发现的马厂文化遗址反应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在青海乐都区发现的柳湾遗址也反映的是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在青海民和官亭喇家遗址发现了距今四千年面条的遗存,说明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出现了农耕文明。在这里还有好多的考古遗存和记载反映的是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和耕耘,创造了这里灿烂的文明。汉朝时赵充国在这里抵御羌人入侵,并率兵在这里屯田驻守。唐朝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走过河湟谷地,翻过日月山,走过青海湖进入西藏。隋朝时隋炀帝从临津渡(今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黄河渡口)渡过黄河走过河湟谷地,进入河西走廊,在张掖山丹会见西域各国使节,宣示国威。三河间,河湟谷地不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从地理位置上又是中原进出青藏高原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历朝争夺的要地。从古到今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众多金戈铁马,文治武略的历史大剧。而今征战的硝烟散去,历史的风云人物已成烟云。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建设开发兰西经济区,河湟谷地正在这个大发展,大规划蓝图的中心地带。位于甘青两省,隔河相望的青海民和县和甘肃红古区开始了携手共同开发发展的征程。横跨湟水河,连接两个县城的川海大桥和团结桥已经建成 ,湟水河两岸,跨省的两个县城之间商旅,亲友随时往来,人流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如水来往流动,造就了今天两省两地一体繁荣发展的新貌。
当大通河和湟水河在甘青两省交接处名叫海石湾的这个地方交汇以后,再继续蜿蜒向东流,在西固达川汇入黄河。两条河交汇造就的一大片水面湿地,也造就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地名:三江口,意思就是三条河交汇的地方。河流交汇的地方有一大片的湿地,苍茫浩淼的湿地河面两岸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河的两岸的居民很珍惜大自然赐予的这块宝地。人们利用这里便利的灌溉条件,祖祖辈辈在这里辛苦耕耘,繁衍生息,开辟了一块一块肥沃的农田,这里有连片的瓜果园,有鱼塘,有麦田,春夏到来,这里是一片花红柳绿,一片生机盎然。这几年,国家花大力气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河两岸的垃圾不见了踪影,变得干干净净;河水也是一年比一年清澈;河里的水鸟也一年比一年多。近两年,多年不见的天鹅也开始在这片水域里歇息游荡,引得附近的人们纷纷来驻足观赏。
三河间,三江口,都是很有诗意的名字,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由于有了这三条大河的滋养,才造就了水草丰美,物华天宝的河湟谷地。在今天,人们也意识到这块宝地的来之不易,在合理开发,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意对这块土地,对这里的山水,河流,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的保护,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相信在将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的同时,也会继续对这块土地,对这里的山水倍加呵护,相信这里的山会更绿,这里的水会更美,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更加富足,安宁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