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51天
原文阅读: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译文讲解:
孔子说:上天赐给我这样的品德,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启发思考:
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国君家族,当年地位挺高。不过到了孔子这一辈,他们家族已经在鲁国落户二百多年了。孔子在卫国没有得到发展机会,就想去老家宋国试试。但别说在宋国没受到什么欢迎,孔子甚至还遭到了追杀,差点儿连命都没了。
追杀孔子的是桓魋。桓魋原名何魋,魋表示某种鬼怪,但桓魋是个很漂亮的年轻的贵族。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为桓魋,是宋国现任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那桓魋跟孔子有什么恩怨,非要杀掉他呢?学者李硕在其著作《孔子大历史》中推断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能牵涉到桓魋和宋国国君宋景公的关系。从史料来看,他们可能是一对同性情侣。孔子的理论学说对于男女关系、家庭伦理都非常保守。他在鲁国当政的时候,街上的男男女女都不敢牵着手走路。而且,桓魋跟宋景公还是君臣之间的私情。孔子又一直都主张君君臣臣,就是君臣之间各司其职。如果孔子在宋国掌了权,肯定会让宋景公注意私生活,可以想到,桓魋肯定不待见孔子。
第二个桓魋对孔子有怨恨的原因,可能是之前在宋国与他做对的一位公子逃到鲁国,当时正好是孔子当政。虽然孔子马上就要辞职了,但桓魋还是把账记在孔子头上,放出要对付孔子的话来。
所以,孔子一行到了宋国,没人肯接待,本地贵族也没人敢来拜访。这是孔子到宋国时的尴尬处境。好在孔子一直宠辱不惊,他还是整天给弟子们开班上课,希望能吸引来一些年轻人拜师求学。
这时是夏天,天气热,孔子住处简陋,他就在临街的一棵大树下带着弟子们练习礼仪程序。桓魋先派人砍倒了大树,并威胁要取他们的性命。这时候,孔子不走也不行了。弟子们紧张,劝老师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他故意慢慢收拾东西,慢慢出发,不能失了身份。在途中,他说:“上天把仁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拿我怎么样?”
在这种境况下,孔子说这句话,既表示了自信,也是在安抚受到惊吓的众弟子,有给学生们壮胆鼓劲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这不是第一次遇险了。面对险恶,孔子想到的是对“天”“命”的感恩和自信:我有历史使命在身,你一个小小的宋国司马能阻挡我吗?
孔子之所以表现得很淡定,也因为他知道,虽然现在局势很危险,可桓魋在商丘城里动手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那样不符合春秋贵族社会的规矩,不可以让宋国背上杀害孔子的恶名。
当然,孔子有巨大勇气并不意味着他会与桓魋硬碰硬。的确,桓魋计划在城外设下埋伏,好像孔子遇到了图财害命的劫匪。不过,桓魋的这些打算,都被他的堂兄弟,偷偷拜在孔子门下的司马牛,透露给了孔子。于是,孔子和弟子们换上了穷人的衣服,打扮成流浪汉,逃离了宋国。而且,他们没有去卫国而是选择了偏僻路径去了郑国,避开了危险。
孔子曾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篇第十四》第28章)。在这段宋国遇险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智仁勇的孔子在遇到危险时所迸发出的自信、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