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能忽视。本学期,我们组继续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研究的专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及加强口算练习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以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灵活性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培养。
一、设计可直接用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计算的练习。
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一般计算题中观察数字和算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达到培养灵活计算能力的目的。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如: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的列出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二、注重计算方法,数学思想的教学
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102×24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三、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检查能力。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比如:124×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4看作120,把42看作40,120×40=4800,所以124×42大约在4800左右。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起到检验的效果。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效果显著。同时练习也应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bd68b4010187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