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的一生
秋雨走了,在这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村子里没几个年轻人了,但无论如何总得把她下葬啊。村支书好歹找来几个人,拉着她去了火葬场,由村里出钱支付的火化费用,骨灰也没取回,因为没人祭奠她了,要也没用。
六十多年前,秋雨被抱回村里,秋雨的爷爷一大早赶集,路上听到哭声,就抱了回来,送给了秋雨的爸爸。秋雨的爸爸是个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50多岁了,一直没有结婚,爷爷说,正好捡个女娃娃回来,以后给秋雨的爸爸养老送终。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秋雨的年龄,家人就将捡她的那天算作她的生日,为她报了户口。没多久,爷爷就去世了,家里只剩下秋雨和她的爸爸。依靠着村里微薄的补助,秋雨和爸爸就这样生活着。尽管家贫,但爸爸仍然变着花样喂养小秋雨。慢慢地秋雨长大了,家里的重担渐渐地就转移到了秋雨的肩上。邻居家的小朋友都去上学了,但秋雨是不敢有这个奢望的。家里的活计就够她忙活的了。
到了婚嫁的年龄,爸爸的要求就是一个,嫁人要带着他。男方的条件自然就差些,相过几次亲后,秋雨带着爸爸嫁到了山区。丈夫家很穷,弟兄三人,凑钱为她丈夫这个弟弟娶的妻,好在家人都很善良,真心实意地待秋雨和她的父亲,秋雨也因此感激夫家。尽管日子艰难,但终究要一天天过下去的,秋雨很是知足。
过了几年,秋雨的爸爸生病去世了,家里的负担也轻些了,看着山村里好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穿的漂漂亮亮的,听她们说起外面的新鲜事,秋雨很是向往。
说服了丈夫,告别了三个年幼的女儿,秋雨也去打工了,路上,同行的老乡说秋雨不认字,到了城里也找不到工作,反而不如嫁到富裕的地方。秋雨先是一愣,老乡又说山东那地方富裕,山东人又好,可以带秋雨过去看看。秋雨心想看看也无妨,就一路跟着老乡来到了山东临沂。
到了一户农家,确实比夫家条件好的多,家里人也都很热情地招待他们。酒足饭饱后,秋雨和老乡被安排好好休息。老乡问秋雨这家人咋样,秋雨说不错,舟车劳顿,没一会儿,秋雨就睡着了。
睡醒后,发现老乡走了,秋雨正纳闷呢,家里的老太太走进房间说:“我们花300元,买下你做媳妇了,只要你好好过日子,我们家不会亏待你。”随后把一个男人领到秋雨床边。
秋雨就这样在山东临沂的一个村里生存下来,没过几年生了一双儿女,家里人对她的警惕性也慢慢放松下来了。在儿子还吃奶的时候,秋雨跑了。
她跑回了夫家。不曾想,丈夫又结了婚。因为夫家那里发现了油田,富裕起来了,山村里的男人们都成了抢手货。秋雨不得已回到了出嫁前所在的村庄,在那里有几个媒婆来说媒的。秋雨陆陆续续又嫁过几次人,可每次都被打回家。秋雨很想去前夫家看看自己的三个女儿,可前夫不欢迎,女儿们也都不认她了,是啊,她只是生下她们而已,根本不曾有过陪伴。
她偶尔也会回山东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每次去,那个称为丈夫的男人都希望她留下来,但她想到这里的饮食习惯,狠狠心又走了。
就在去年,她又回到山东,儿子已经到了娶妻的年龄,但因为家庭残缺,没有媒婆上门,所以,儿子特别希望秋雨能留下来,甚至下跪,但秋雨还是走了。
今年春天,秋雨听说女儿在上海买了房子,积极地联系女儿,要来陪伴她,女儿答应了。秋雨把自己所有的家当装到包里,在一个周末,来到了上海,住到了女儿的房子里,为女儿做了饭。看到女儿开心地吃着妈妈做的饭,秋雨以为自己终于有依靠了,她心满意足。
星期天的晚上,吃过晚饭,女儿郑重地给她说:“经过再三考虑,你还是走吧,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家里。”
秋雨怔怔地点点头,周一一大早就被女儿叫起床,女儿打车送她到车站,给她买好票。秋雨就这样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村庄。
从此后,秋雨的话越来越少,慢慢地就不再出门了。
秋雨走的那天正好下雨,晚秋的雨湿冷湿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