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制成易耗品。
利用大众心里,使商家最大盈利。人们喜欢消费和抛弃,商品的不断淘汰支撑着整个经济,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经济的复苏是否又将依靠消费来拉动。
我们生活在这个无节制消费的时代,但这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福波斯会议”,20世纪20年代,制造商通过五家公司签署了秘密协定,缩短了灯泡的寿命。除此以外,还有墨盒里增加了计数装置、电动牙刷中不可更换的电池,洗衣机里面寿命极短的热敏元件。当然目前最主要的狂热消费产品为手机。其实维修手机的时候,你会发现手机的维修价格已经和买一个手机的价格差不多了。手机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变慢也有可能是商家有意而为之了。
二、利用消费者的恐惧营销
拉贝尔说“人们的某种欲望,往往决定了我们有意识的选择,产品让人们揭示了对一款产品的潜意识的情绪反应。”
恐怖营销:最早由于生活在一百年的史丹利雷梭提出,他是现代广告的先驱。1916年他接管了智威汤姆逊广告公司并着手于使广告业专业化,使广告者明白,为什么心理学和人类的动机对他们的工作如此重要。他认为人类是众多个体的集合,个体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得到食物和安全感能够让这些个体做出回应的只有恐惧。悍马汽车运用了人们生存的恐惧,制造了一种功能强劲的汽车,意在告诉你我很厉害,不要惹我。但这也使这种汽车事故比普通汽车的事故多61%。李施德林用这一现象发明了口臭病,对,没错是发明了口臭病,以前根本就没有口臭病这个定义,他通过视频广告使李施德林漱口水销量大幅提升。
三、转战儿童市场
儿童市场的新模式。乔治卢卡斯,他创作的《星球大战》,还写了向儿童销售商品的守则。他本人不是一个玩具制造商,但他把儿童变成了真实的消费者。《星球大战》的成功标志着以儿童为销售对象的新时代到来,电影和玩具厂商联手打造的品牌将一直陪伴我们。
儿童节目来诱导儿童要新的玩具,儿童们迟早会使市场懂得故事性和授权制在销售中的作用。当然,不光是玩具,他们还根据儿童的需要改变他们的商品。第一个做出这种改变的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上世纪90年代家用小客车的销量大幅度下滑,家长们认为SUV这款车相比,它看起来很单调,所以工程师想到,既然不能把家用小客车卖给家长能不能卖给孩子,于是,按照孩子们需要改变了汽车的内部结构,使家用小客车销量大大提高。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成年人和儿童消费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游戏产业。现在的商品也已经变成游戏化营销,商家们从针对儿童的销售中,学会了如何将成人消费市场变成游戏市场,但成年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想的太多,不能进行冲动消费。
于是商家们想出了信用卡,这种非现金消费方式,减少了人们的“痛感”。研究人员还发现信用卡利用了“我们认为未来会更好的倾向,所以很多人相信到了还款日,我们就有了支付能力”通过让我们表现的想孩子一样,信用卡行业获得了巨大利润。
总结
从商家想出计划报废,即将产品故意设计成易损品的开始的,计划报废已经成了行业内的公开秘密。当商家们唤起我们内心的焦虑,并提出一个解决之道时,我们难以抗拒的购买欲又进一步受到了恐惧的驱使。几乎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便被灌输消费的概念。
其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制造出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