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人情在,人亡两无交
梦迪选择了《三侠五义》中的女性形象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为了帮助她写论文,我也默默看完了这本书。近期又重新刷了一遍,依然感觉超级有意思。
《三侠五义》不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华夏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是华夏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以书中人物为主要角色创作的影视剧数不胜数,完整按照书中脉络来拍摄的影视作品却还没发现。
作为开山始祖的作品的代表性自然毋庸置疑,但和经过几代人不断优化的作品比起来则显得单薄。武侠中的关于“武”的理解,站在书中武力巅峰的欧阳春应该是唯一一个会点穴的人物,善于使用暗器的也已是顶尖的存在,同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现代武侠中的招式自然毫无可比性,但和王度庐对比来看却不相伯仲。
感觉整本书受《水浒传》的影响比较深,有些情节总会跳戏到《水浒传》上。比如包拯在土龙岗被抓上山和宋江在清风山被抓上山,武松在十字坡被孙二娘算计和蒋四爷被甘婆算计,白玉堂的飞石和张清的飞石,林林总总不多阐述,总之四大名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即便如此也不得不赞叹在情节的设计上,每一章的精彩程度都足够脑补出一部独立的电影。
人物设计上,最想吐槽的是包拯的断案手段,包拯的确是那个断案如神的包拯,可总结一下断案方式大致有:1、看脸。长得文雅正气的,那证词便是可信的,长得猥琐的,说得话自然是有问题的。2、动刑。除了艾虎在侠客光环下成功骗过所有人一次外,其他的甭管是什么人,在大刑之下就没有不说实话的。3、看运气。公孙策和赵虎外出一趟,总能找到案件的相关人证。此处赵虎要感到开心,毕竟赵虎是四猛士中戏份最多的一位。受电视剧影响,总觉得保证所有的案件都应该是经过缜密分析,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最后真相只有一个,凶手痛哭流涕,包拯低头不语。
尽管拿早年的公案小说小说和现在的侦探小说对比,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当看过了阿加莎、江户川的作品后,对于书中每个案件之间产生的巧合以及侦破手段多少会有些失望。破案不在于推理而在于出门,只要出门了便可能遇到知情人说出真相,更甚有着直接偶遇嫌疑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那么请问,死宅多出门是不是有可能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呢?——书中的“借尸还魂案”和《楚留香传奇之鬼恋侠情》很是相似,古龙果然也是汲取了古典小说的精华。
既然全书以三侠和五义为主旨,那自然应该谈论一下“侠义之风”,主要人物便不多说了,武伯南、史云这样的小角色虽然只出现了几页可是也称得上是一个侠客,即使武艺不高,心中的勇气和信念丝毫不逊色书中其他几位主角。《数码宝贝》中为什么“勇气”徽章总是第一个,或许侠客们会说,不管做任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对比起来,“双侠”的人物形象并不怎么出彩,虽然为国为民和古道热肠是真的,但是在仅有的戏份中决计无法展现出比肩南北二侠的风采。
五鼠的形象设计愈发觉得是按照儒家五德和道家五行的属性设计。毫无疑问白玉堂是五鼠的C位,但是在人物成熟和贡献度上,四爷显然更加出彩,有勇有谋。水生万物,智者无惑。
侠客的概念在我们古代很早便有了,好游侠是很多男儿心中的梦。正如现在的我们始终相信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气不也正是武侠小说在暗处指引我们的一个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