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所有为生活努力而不放弃的人致敬!
今天看到张雪峰老师的一段视频,是说当时他恋爱时两个家庭的差距,他这么努力是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希望能过的更好,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让孩子没能实现梦想。字字扎心,但句句现实。
好多现代人,并没有什么可期望的生活理想,就是待着,待着,待着。为什么会有这种庸懒思想存在,我个人觉得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原因有三
一、家庭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
7080的父辈是最吃苦的一代,因为从小就把家庭的重担担了起来,或者至少要知道为父母承担一部分,这就是责任的教育,但那个时代没有太多教育的理念,就是感同身受,完全是看父母怎么做就照着学,或者父母要求,必须执行。可当这一代人成家立业后,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结果就是我们或比我们更小的一代,生活无忧,对家没有责任感,因为父母不需要孩子为家承担责任,父母都把事情做好了。没钱管父母要,生孩子让父母带或顾保姆,打扫卫生有阿姨,吃的父母做或者点外卖。
二、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
既然生活如此有“保障”,就学会了逃避,对所有困难都有借口,当下生活好,对未来就没感觉,没有目标。不会像张雪峰老师那样去想为孩子做什么,为父母做什么。因为从小就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如果没有对未来的追求,安逸当下,那还能有什么动力去工作,做事,挣钱呢,听到的都是就是哪有钱结婚啊,哪有钱生孩子啊,哪有钱看病啊。一直混到发生变故的那天,才开始众筹求助。
三、眼高手低的拖延症
当下的时代发展太快,不免给人一种挣快钱或不劳而获的轻快感,这就给人不踏实的想法,老去琢磨躺赚的事情,心比谁都高,手却懒得动一下,或是三五天,或是三五个月没看成绩就直接放弃了。要不就是想的很具体,但一拖再拖,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最后一事无成。
王德顺老人在回答采访的时候评价年轻人,就是没饿着,饿了就什么都吃了。我们没有责任的存在,就是没有经过生活的苦,没有意识到生活的不容易,总是认为父母不会老,还会为我们做好一切,
如何能让自己有生活动力呢,划重点
我们看到外部的动力都不能长久,比如工作干一段就不爱干了,工资不涨就没动力了,总吃一种美味,也会不爱吃了,所有用钱能带来的动力或快乐都是暂时的。真正的动力就是由内向外产生的,要么是有兴趣,要么是有意义,而以上说的责任感就是一种意义。你会发现真正有动力的人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甚至不计生死,比如科学家们,比如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烈们。
所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最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你最热爱的事情最能给你动力。再次就是为家人的付出,想想你最爱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带来什么,做到什么,当你产生这种责任感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而对生活没动力的人或是对什么都没兴趣,或是心里只爱自己。
尚贤读书,快乐读书,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