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拜读了一下所谓价值2万元的中国互联网地下产业链白皮书。该报告是TOMsInsight团队发布,7万字篇幅100幅数据图表,内容可谓十分详尽。
文章通过流量获取分发、流量变现盈利和数据信息安全这三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互联网地下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最后通过风险影响、商业模式、用户需求、行业发展和发展机遇这五方面来总结分析。为了方便我个人理解,就简单记录一下笔记。
中国互联网地下产业链产生的原因
1. 国情决定用户需求多样性,主流产品很难满足所有用户心理诉求;
2. 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3. 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
地下产业链的三方面
1. 流量获取分发
2. 流量变现盈利
3. 数据信息安全
流量的获取和分发是互联网的最基本的入口。获取用户访问的流量,是互联网最基本也是最原生的形态。有了流量,就有了在互联网行业生存的能力。采购和获取用户流量更是互联网企业的最基础的生存保证。而地下产业链更是在围绕流量的获取分发产业链做足了文章,也是最重要一环。
流量获取分发产业链整体情况
国内主流渠道购买流量的价格:
CPC从2005年的0.6元飙升到2013年的9.5元,2015年回落至9.1元。
CPM从2005年的0.5元飙升至2013年的17.2元,2015年回落至15.9元。
地下产业链购买流量的价格:
CPC的价格一直上涨,从2005年的0.1元逐渐升到2015年的3.5元。
CPM从2005年的0.5元一直上升,从2010年之后连续几年价格维持在5-7元之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地下产业链的CPC和CPM一直比主流渠道低很多,除了因为地下产业链的流量获取分发成本确实低以外,还有由于缺乏监管,数据充斥着虚假流量和相关骗术。
细分产业链之间生态关系分析
8个细分领域产业链(见图1)的流量获取分发看似相对独立,实际中却因为再分发导致错综复杂。比如微博的流量可以引入微信公众账号,而微信公众账号可以用站群互推的方式放大规模效应。
流量获取分发的黑市深度数据
2015年地下产业链中流量来源主要是搜索引擎生态,占据了25%的流量,移动生态(安卓、微信、微博)也占据了17%的流量来源。由于移动端变现远不如PC端流量变现成熟,所以17%已经非常可观。
从流量价格来分析,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价格最高,CPM为12元多,由于其目标客户的准确性高和信任优势。安卓流量由于各种暗扣和再分发的成熟,CPM价格为9元多,而腾讯生态由于QQ的粘度和附带的社交属性,CPM为8元多。微信生态流量由于微信安全性的限制,价格为CPM5元多。
本文术语解析
CPM(Cost Per Mille) 每千人成本:只要向足够量级的用户展示了广告主的内容,广告主就为此付费。按此计费的广告一般是以品牌展示和产品发布为主,如新闻客户端的GD广告,曝光效果通常比较好。
CPC(Cost Per Click) 每点击成本:根据广告被点击的次数收费。关键词竞价一般采用这种模式,在信息流广告系统中比较常见。
CPA(Cost Per Action) 每行动成本。
地下产业链获取流量渠道:弹窗广告联盟、黑链流量、盗版软件流量和流量再分发类App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