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之《拾纸救夫》——盲目崇拜下的悲剧命运与个体抗争
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记录了众多普通人在特殊时代的苦难与挣扎,其中,《崇拜的代价》讲述一位妻子在政治高压下,如何不懈地寻找证据,以证明被诬陷的丈夫清白。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底层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奈与抗争,也深刻描绘了个体在社会动荡中所经历的心理折磨,如焦虑、孤独、无助,以及认知冲突与自我调适的过程。
李老师是一位在乡村教小学语文的教师。他擅长讲故事,无论是听来的还是书上读到的,都能记忆犹新,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在狂热的政治氛围下,任何稍有不慎的言辞都可能成为罪证。他的一名同事向上级检举,指控他在课堂上讲述了一则故事,内容涉及“伟大领袖被敌人追赶至水沟藏身”。此举被认定为对毛主席的“污蔑”,李老师随即被公安局逮捕。
面对指控,李老师辩称这个故事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来源于一本书。然而,当公安机关要求他指出书籍出处时,他却一时想不起具体书名。调查人员认定他在顽抗、抵赖,很快便以“反革命罪”将他判处八年徒刑。
妻子得知丈夫的遭遇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的申冤之路。此时,她已怀有六个月的身孕,却不顾艰难险阻,奔赴县里求助。县领导明确告诉她:“只要你找到那本书,我们就放人。”
自此,她开始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搜寻。由于不识字,她只能在街头巷尾捡拾印有文字的纸张,再请亲友或学生帮忙阅读,看看是否包含那个故事。有人劝她:“世上印字的纸何其多,怎能都拾来?”然而,她始终不为所动。如果人家拒绝,她就跪下来求人念给她。她的执念已成为支撑她继续下去的唯一信念,甚至在厕所里发现的字纸,她都会捡起来,洗刷干净,小心翼翼地收集、清理、展开,希望能找到与那本书的蛛丝马迹。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压力下的心理调适方式。面对无助与绝望,她选择了用行动来对抗无力感。她坚信,丈夫的清白终有一天能够得到证明,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七年过去了,她的搜寻从未停歇。然而,就在丈夫刑满释放前半年,一场意外的大火将她堆积如山的废纸付之一炬,也将她和孩子活活吞噬。
李老师获释后,得知妻儿惨死,悲痛欲绝。他走进茅房,试图以一根麻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绳索在关键时刻突然断裂,他跌倒在地,眼前竟赫然出现了一张油印的纸片。定睛一看,正是那个要了他半生性命的故事片段。经人帮忙查证,最终找到了那本书——《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其中一篇确实记载了毛泽东当年在江西根据地的一段真实经历:为摆脱敌军追捕,他曾机智地躲藏在水沟中,最终成功脱险。
信仰的扭曲与心理的挣扎
《崇拜的代价》深刻揭示了个人在极端偶像崇拜环境下的心理矛盾。当社会集体性地崇拜某个权威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盲从,对不同的声音格外敏感,甚至以“忠诚”的名义主动揭发身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个体的独立思考被压制,取而代之的是无条件的信仰和对异端的排斥。李老师的遭遇,正是这种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与此同时,妻子的执着搜寻,也体现了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应激反应。她的拾纸行为,已不仅仅是一种申冤手段,更是一种自我调节的仪式化行为。不断地寻找,给了她对抗现实的希望,使她在绝望中找到某种心理上的支撑。然而,现实的残酷最终击碎了她的信念,她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却是一个荒诞至极的结局。
警钟与反思
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以普通人的命运书写时代的悲剧,而《崇拜的代价》则更进一步,直指极端政治氛围对个体心理的摧残。偶像崇拜带来的不仅仅是集体狂热,更可能让个体丧失独立判断,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的警示——如何保持理性,如何在权威面前守护个人的尊严与独立思考,始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那个年代,李老师的妻子未能等到她苦苦寻觅的真相,而李老师自己,也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才最终找回本属于他的清白。然而,这样的清白,是否还能挽回已经逝去的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