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自人类诞生始,就代表着灵长类面对着波橘云诡的世界。
上古时期,族群中爆发出的一声声长啸,那是宇宙是一声声追问。人类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凝结出无数深思与令现代人惊叹的文明。
蛮荒时代的火种与石器,五千年前的象形文字,都在无声地记录着于数千年前于华夏民族爆发的惊涛骇浪。
随着族群不断的迁徙和繁衍,延续至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已遍及神州大地,此时族群已经有了语言和文字,通过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华夏民族对世界不再那么茫然无知,但他们对宇宙的深思从未停止。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屈原的名篇《天问》代表着自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千千万万人类对探索宇宙的渴望!
曰: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晴,谁能极之?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何为天问?不如言问天,这篇诗作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废兴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汇集了上古先贤的智慧结晶。
《天问》以悄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当历史长列驶至盛唐站时,屈子的继承人,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李白横空出世。他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篇诗作也代表着古人对浩瀚星空、对茫茫宇宙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