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廷政
和朋友聊到教育小孩读书做事,想到如下一些观点: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绝不是偶然。
习惯,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先说说什么是习惯。你不自觉的就会有什么心理(比如不服气不服输)、不自觉的就会有某个动作、或者不自觉的就会做某样事情,那就是习惯。习惯无所谓好坏,习惯就是习惯了:一个习惯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的人不会理解一个习惯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梳妆打扮的人的乐趣,后者也不会理解前者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这就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
常听年轻的家长说,小孩子那么小,让他/她背那么老长的三字经、论语,会不会现在学多了、压力多了,长大后反而厌学?说这样话的家长,一定是自己没有读书习惯的人。试问,让一个烟鬼扔掉烟容易吗?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书籍(可以是家长读给ta听)中的优美文辞、动人故事、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一旦ta把对知识的好奇和获取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习惯,ta长大后又怎么可能扔掉这些习惯?有这种担心的家长一定是自己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或者逢书读三页放一边永垂不朽,或者一目十行读完三天忘大半。吃完晚饭,同样要做点事,这就是习惯,有人听会儿古典肖邦,有人看会儿欧巴韩剧,有人读会儿经济政治,有人涂会儿指甲面膜,这就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happy是同样的happy,内容里面见高低。
优秀是一种习惯
三岁小孩是白纸一张,养成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会伴随一生。为什么说三岁看到老?因为人一生的性格大多在三五岁已经形成很难改变,比如上进心不服输是一种,懒懒散散差不多就行也是一种,三四岁小孩已经能看出来,只是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影响引导小孩,或者说归正小孩到一条“优秀”的习惯上来,原因是其父母本人自己就没有多少“优秀”的习惯。比如父母就有拖延症什么事都磨磨蹭蹭,小孩上幼儿园也往往总是迟到,那么可预见的将来的他也是对迟到这件事毫无所谓,这看起来不是多大一件事,但他很可能对于许多其它的事情也会觉得做到60分、还是80分、还是力争100分、还是30分也无所谓,那么可预见的是,他在许多别的事情上和迟到这件事也是同样的态度,30分也无所谓。当然有人会这样为自己辩护,我只要在重要的事情上争取100分就够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何必过分劳神?对于一个求学、创业已经身经百战年过不惑的人或许有资格判断何为重要何不重要。而对于一个学龄孩童来说,他没有判断孰轻孰重的能力,你在这件事上放任他达不达标无所谓,那么他在别的许多影响一生的习惯上都会对自己采取低标准。习惯于事事精益求精是种习惯,习惯于事事拖延磨蹭60分也行30分亦可也是种习惯。
网络上最近流行一篇文章,在北大清华当学渣是什么滋味,文章里描述了一种人,就是不光你比学习比不过他,你以为你是你们省里前几名,谁不是?!你以为你运动还不错,你跟他/她跑个十公里试试;你以为他/她是个工科生,你跟他/她聊聊康德/黑格尔试试;你以为你还有个钢琴十级,你跟他/她聊聊古典试试;你以为再不济你是省状元,结果你发现他/她是国际奥赛金牌,而且不论A类数学分析还是量子物理,哪怕中国革命史他/她都考个99分,丢的一分是因为老师说不能有满分免得你们骄傲;你最后找点自信认为他/她长得总没你漂亮,最后你发现她/他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校花/系花,追求她/他的人除了本校的,越过白颐路(现在叫中关村北大街)隔壁那边来的也不少,她/他每天放学后的时间从来就没去上过自习!这是传说吗,你别不信,去北大清华看看就知道,优秀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习惯,从小就习惯了事事优秀,从幼儿园的每一次作业让老师盖上“优”,从每天出门前检查自己的装束是否整洁,从每次考试看每门课是否达到120,为什么不是100?如果你只是做到100,可能是侥幸,因为老师如果出的是另一道题可能你就不是100。
优秀是种习惯,创业成功或者考上北大清华绝不是偶然。投资人最看重的往往不是看idea这件事,更多的是看实现idea的这个团队的人,这个idea很多人都会想到去做,不同之处在于这个人有没有周密的把事情做成的“习惯”。考上北大清华的如果再考十次八次,他们大多还是佼佼者,不存在超长发挥或者发挥失常那回事,因为高考那点题目对他们十多年养成的习惯来说,不过是多做一次作业而已。
也有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那么多没上过大学的人不照样开公司挣大钱。错,大错特错!除了说明那些人有把事情做成功的习惯之外,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两个角度看。第一,把全国所有高中学历以下的人的平均收入、多少人中出一个大企业家的比例,和毕业自top10名牌大学的人的平均收入、多少人中出一个大企业家的比例,二者比较一下,就知道读书有用无用;第二,南怀瑾也说过,中国改革开放头30年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公司老板不算真正的企业家,因为什么行业都是百废待兴,每个行业必然会产生一些大老板,这些人是台风吹起来的,而当每个行业都已饱和,再在虎口里拔牙胜出的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比如80后90后创业成功的才是真本事,而这些人有几个不是靠知识起家的?有几个还能像80年代下海倒买倒卖鞋子袜子电子表录音机、靠政府批文赚双轨差价发家的?看看当下欧美发达国家和国内如火如荼的创业投资,致富不靠知识的年代永远不会回来了。
怎么培养小孩子的习惯
知识的获取,无非两种途径,读书、实践,互进互补,相得益彰。培养小孩子爱读书,也是一种习惯,有这种习惯的家长回忆一下自己童年如何具有这样的习惯,自然就知道如何指引下一代培养这种习惯。
我觉得没什么窍门,就是两件平常事,一是能坐得住,二是能专注。不要认为给孩子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就等于让他/她想咋疯就咋疯、想咋玩就咋玩,喜欢玩沙子就周末带着孩子到海边玩他两天两夜。大错特错!你以为他玩了个快乐童年,该到上学了他就知道要好好学习了吗?他已经习惯了奥特曼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他怎么可能有兴趣跟你背唐诗学算术?他怎么可能进了学校就会喜欢读书学习?你以为他到了高三自然就知道为了前途要考北大他就能考上了?每个人都想到高三的时候努力两天就考上北大,那是你想考就考上的吗?No!那是从幼儿园就养成的一种能坐得住的习惯!我说的坐得住不是书呆子、拼时间拼体力那种,否则北大清华里不会盛产前面说的那种放了学从来不自习还能门门考90多分的人,往往考上北大清华的是高二高三大家拼死命学习的时候,他/她反倒每天花在打球读小说的时间超过四五个小时,因为该努力坐得住的时间已经习惯的均匀的平摊在前面十年了。
第二,专注,这种习惯是对坐得住的一个补充和增益。也有很多人坐得住,往往没效率。你看那些冰雪聪明、量子物理、历史哲学、古典后现代无所不通的才子佳人,之所以通晓这么多知识技艺,还门门深入精通,就是因为他/她能一坐几天半月钻研悟出某一门类别人一辈子也学不通的知识。原因简单,坐不住的人自不必提,坐得住但不专注的人,心猿意马,获取知识每每流于肤浅,每次挖一镐不足三寸,换个地方再挖,还是三寸,永远不能一鼓作气挖地三尺,也就永远停留在肤浅的水平。能专注的人就能事半功倍,就会有大把时间干别的事情,在干别的事情的时候依然能坐得住、能专注,所以这种人一事优秀事事优秀,所以说优秀是种习惯。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怎样让小孩坐得住是个难题。其实也没那么难,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想得通如下的道理。爱玩是小孩的天性,小孩没有不爱玩的。但是玩要看怎么个玩,漫无目的的看熊出没、玩沙子是玩,培养一种兴趣比如读书画画做手工也是玩,后一种有目的的玩其实就是培养坐得住。我个人认为最多培养一两种兴趣,如果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英语武术有多少个兴趣班就参加多少个,眼花缭乱等于在给孩子培养坐不住、不专注。
三五岁的小孩子天性是喜欢漫无目的的瞎玩,那么就要尽量减少小孩漫无目的的瞎玩的时间,如果你的目标设定在100%的时间用来坐得住(学习、或有目的、有兴趣的玩),小孩倾向漫无目的瞎玩的天性使他最多达到你设定目标的30%,他一定会偷出时间去玩别的,最典型的就是人坐在那、但是70%的时间心猿意马思想抛锚;小孩是天生的察言观色谈判高手,他会哇哇叫着说太累了不想学了,如果你对小孩报以妇人之仁,觉得不该对小孩太严格太残酷,要求他50%时间用来坐得住(学习或有目的有兴趣的玩)、50%时间用来随意瞎玩,那么他用来坐得住的时间就只有15%(50%×30%,另70%干啥了你懂的),并且由于你给了他“瞎玩也很重要”的信号(因为和学习具有同样重要的权重),那么他15%坐得住的时间又会继续大打折扣,因为他的心早就飞到瞎玩那边了。我小的时候父亲为了不让我漫无目的的看电视,就干脆家里不买电视,直到我有了一定自制力以后才买了电视。但有了电视后,我也几乎不怎么看电视,这就是习惯。而街坊邻居家的小孩几乎都是每晚和父母一起看到该睡觉才关电视。他们不理解我不看电视究竟会不会苦恼,我也不理解他们天天看电视究竟能获取多少快乐,这就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我到高二高三没有一天不打球不看电视,而每当我第二天课间跟大家讨论前一晚的乔丹、发哥、星驰、修贤的时候,我发现没几个人理我,大多都才开始培养坐得住的习惯。
我在小学五年级拿到乌鲁木齐小学数学竞赛前几名的奖,这在我们那个教育质量非常差的子弟学校来说是件破天荒的事,同年参加地级市级书法比赛也拿了第二名的好名次。父亲的朋友拿着乌鲁木齐晚报登着我的获奖的新闻给父亲看,“你连小学都没毕业,你儿子行啊,你是咋培养的?”我也在反思这件事,我猜测父亲在培养四个孩子习惯这件事上,父亲在前面的哥哥姐姐那里应该用了妇人之仁、也看到了结果,到我这里终于下了狠心不打折扣,才规范出来个坐得住的习惯。坐得住这个习惯养成之初确实有些枯燥乏味,但如果没有一口气坐得住三个小时心如止水悬肘临帖,哪里会有竞赛获奖?也不会越发的对进取心感到是种乐趣享受。一旦坐得住成了习惯、在某方面取得成就、就会变成享受。由坐得住→进而读书进取→进而某方面成就,这种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压力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习惯不同而已。
坐得住是一种自制力。请不要把“坐得住”和性格内向木讷等同起来,二者毫无关系,性格生龙活虎者只要有自制力就能坐得住,生性不好动性格木讷者亦可外表冷漠内心狂热。也许有人担心从小就让小孩坐得住,会不会长大后容易变成木讷呆子,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担心,这世界琳琅满目诱惑多大啊,接受一点诱惑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养成坐得住的习惯没有三五年怎么可能?我在大学里认识的方方面面都优秀的人,都是坐得住的,同时也都是武侠电游抽烟喝酒打牌泡妞一样都不耽误的。这些习惯都是人之常情不用培养,而是要从小尽量克制保持距离,再能坐得住的上进青年,遇到个心动女孩只要一眼就会坐不住跟人跑了。记得硕士时候,一起租房子的几个人都是北大清华的,和我同一个flat的一男生清华的和一女生北大的好上了,某日男生教训女生,“你咋就那么坐不住呢?!一本俞敏洪的GRE怎么就背不下来呢?!来,你拿这本书来给我抽查,看我哪个词不认识!”女生是比我低一届的师妹,在清华这哥们的谆谆教导下一起去了美国,这个坐得住的男生去了沃顿商学院(全球排名第一),我记得他迷上我的小师妹只用了一秒钟时间。
不要输在起跑线
优秀习惯的养成,有些事情是偶然,有些事情是必然。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基本没什么文化,那时候老师也找不到什么故事书念给孩子们听,有一次老师们发现我在几个孩子中间讲故事,于是,每天老师都让全班百十个孩子围着我坐,我就把前一天收音机“小喇叭”、“星星火炬”节目里听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个节目成了我每天的习惯。我听收音机是有段时间中苏边境可能要开战,大多数小孩都被送回内地老家,幼儿园不开,我常常一个人被父母反锁在家里,唯有听收音机打发时间,这个习惯纯属偶然,而每天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成了后来善于运用语言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个习惯却是个必然。后来小朋友们也习惯于什么自然现象问题都来问我,久而久之,我习惯了别人有什么问题都由我来解答,比如小朋友扔石头看谁仍得远,我告诉大家扔45度角最远;小朋友发现透过火焰、或者夏天炽热的路面上方热空气看到的无体会跳动晃动,我告诉大家那是空气因为受热不均密度发生变化,相当于空气中有个动态变化的曲面棱镜导致光的弯曲折射,这和笔直的筷子放入水中变弯是类似道理,虽然那时我远远不知道中学物理有力学、热学、光学这回事,但这些现象规律早已习惯的印入我的记忆内存,到了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课本里那点东西还用得着学吗?我早就在幼儿园小学通过习惯观察自然现象早就掌握了,中学课本不过是把我脑子里已有的东西用文字和公式再印证一下而已。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上高中我又有个习惯,找一天下午到书店找本习题书,心算,一下午做完一本书,这样这本书就不用买了。高三练习高考物理,每天做一套模拟试卷,如果超过12分钟没做完或者错任何一丁点,罚自己再做一套,直到10分钟做完并且满分为止,这成了习惯也成了乐趣,因为并不费力。
也许现在的孩子有条件不必考北大清华可以直接考哈佛斯坦福了,要求只会更高,读书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协作能力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非临时抱佛脚能蒙混过关的。我读博士时给英国本科计算机学生做软件工程那门课助教,第一堂课一进教室,学生对我说,“老师,这门课我们打算这样学,我们不需要你讲任何东西,你只要每次课在旁边听我们在干什么,有更好的建议请告诉我们参考,仅此而已”。于是,他们分头给我讲项目介绍、计划分工、多长时间由谁完成目标设定、多久问题分析、多久UML结构参数设计、多久写代码、多久测试、多久报告总结,一个学期下来我向他们学习了很多。他们这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参考书分析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西方教育体制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固定下来的。还有一次我去牛津大学看望一个大一的小同学,给我展示她的理科实验班(就是不分专业还跟高中一样数理化什么都学)的一门课作业,这门课说不上是物理、还是机械、还是手工工艺课,设计制作一个收音机,先把电路设计(包括电阻电压线圈三极管等)、机械制图(三个切面透视图)、频率响应范围、信噪比等详细设计图纸交上去,留底作期末交作业的检查标准(每个人设计的从外观到性能参数都不一样),然后锯木板、绕铜丝线圈、矫正接收频率/信噪比、装钉打磨工艺,等等,而这些都是大一新生不曾学过的!所谓牛校,牛的不是学校,而是这个千年老校借前人这方宝地招来了一群本来就是牛人的学生,然后这帮牛人聚在一起切磋武艺各显神通,这个千年老校就成了千年老妖了。有时候我在想,北大清华在中国算是牛校,但距离牛津剑桥哈佛这种世界级牛校在体制方法上还差几个千年老妖。我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幼儿园教育,再有100年,能不能赶上?
小孩子一旦养成优秀的习惯,家长再不必监督他是否贪玩,再不必苦口婆心人生大道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不是拼爹,也不是拼谁报的学习兴趣班更多,而是在三五岁这个起跑线上养成“优秀”的习惯。
《从0到1》那本书总结过一个创业者最应该考虑的7个问题之一,就是“把这件事做成的秘密”,所谓“秘密”就是只有你(或者极少数人)知道、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如何考上北大的秘密,不是别人眼里那么枯燥压力山大,也不是谁的脑袋比别人大多少,爱因斯坦几千年才出一个,对于其他人来说,秘密在于——优秀只是一种习惯,三岁养成,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