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自己加入现在这家创业公司三年了。
对自己而言,尽管有点 “熬”的味道,好歹是一项新纪录——步入职场以来,这是自己呆得最久的公司。这是一家在创新领域迅速成长的公司,每当给别人介绍自己是什么行业做什么的时候总有些不明觉厉的感觉——是的,创新没那么容易,先锋和先烈就差那么一点点。回顾这几年,周围看到的不少公司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而作为开创者的我们却活得越来越好:从三年前刚加入时的十几个人到如今的一百多人,估值也是指数型的往上涨,这大概是多数人难得的经历和体验吧!
三年意味着什么?说不上来,对一个公司而言能把一个新人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干将得要三年;对一个个人,倘若能在一个公司里能呆上三年,如果不是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那种,一定也会有些突破的要求,至于还在不在这么一个公司就不好说了,充满变化的时代,给予了人更多的自由和流动的可能。
于是,三年似乎是个危险期,就像最容易出事故的司机是那些还没成为老司机却已经验颇丰的那种,以为自己有经验很专业,这种感觉本身便是一道坎。更何况理论上七年就能当成一生,三年差不多就是半辈子,该熟悉的熟悉了,该习惯的也习惯了,很容易陷入惯性的困境里。
想想自己,三年呆过九个部门,干过不少事儿,不少的成败得失也是个自刷存在感的理由。成长的变化还是能感受到的:从专注于自己到开始关心他人,从一个旁观的评论者到实际的参与者……当然,还得跟上时代的趋势和可能,去发现并抓住新的机遇和机会,这是一路奔波的原因。理想如此丰满,现实无比骨感,总结起来就是充满机遇和挑战,每当疲惫的时候恐怕只能回去想想自己的初衷——这不是一句“不忘初心”的鸡汤,而是找到自己动力的源泉,就像巨人安泰不能离开脚下的土地一样。
离开上一家公司是自己的选择,尽管那个环境很稳定,从感觉上来说很舒服。可这种感觉并不好,在一种看不见未来的焦虑和对变化的向往之下,自己决定了离开。要去哪儿在当时是真没有方向,这才闯进了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起码大家都不太懂的地方也许有一些机会。
选择其实是双向的,有些依托理性,更多凭借感觉。当初并不只有这么一个选择,在一个宽门和一个窄门前,自己就产品做了个测试。结果是那家小公司体验的效果给了自己信任的理由,说是“信用卡最快一天拿”,确实就是一天拿。一个理性的开始蕴藏着“信“的能量。
于是,开始这三年的岁月,亲生体验了各种变化和创新如何生发,经历了转型和变革中的阵痛与艰难。这样的过程中,最深的感触是发现以往所学的一切似乎没什么用,甚至是一种累赘。
比如分清楚做对的事和把事做对的区别:一直以来的经验都是学着如何把事做对,为此学习掌握技能、考试考证,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这都是在“已知”世界的方式,至于那些方向的选择一直都有安排,所以都不怎么考虑,就像不用担心明天的太阳是否会升起一样,习惯性的去等待,去拖延,更惦记着推卸责任。而面对未知,这种强调技巧和执行的思维一直备受考验,这才明白创新其实不在效率,而在效果,效率是单一维度的考量,效果才是更大格局的把握。
知识的半衰期缩短,趋势变化加速,使得自己那份积累而来的安全感荡然无存,可自己确实很难接纳自己的无能、无知和迂腐,这种调整很累,却深知其中的必要。于是学着在每一个探索的动作之前都加上“为什么?”学着思考方向上的问题,学着分析和取舍,学着信任和服务他人……从舒适区迈出的一步又一步,开始鼓起勇气做出一个又一个决策,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担当,这应该是三年来最大的收获吧。
因为不能假装知道未来,因为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因为即便把一切都做好也可能一败涂地……这时候,更需要在行动中体验和观察,更需要问一下每个动作为什么要做。当一个举动有了值得信任的意义,即便是败了也会有收获,投入之余多的是一份担当和经历,这何尝不是最快的成长路径呢?
可以说,把事做对那是机器的特点,而做对的事则是人的选择,这种观念上的跨越大概是在这个公司的最大的收获。一个优良的系统不是所有东西各就各位,而是拥有成长的生命力,即便当下不行,通过学习、探索、实践、改良……这样的发展趋势远比获得一个结果来得重要。学会分清结果和原因,倒推出逻辑自洽的体系,便是建立洞见的能力,这在任何专业的机构大概都是学不到的,因为职业人往往更倾向于机器,渐渐就把人的特质给消磨了。
那么,回到人的视角,再来观察一下时代的变迁,似乎就像王东岳所谓的“递弱代偿”,很多看似提高效率的东西在构建复杂之余其实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困境。想到三年前正是微信刚开始火爆的时候,到如今几千的好友数不过来的群和信息已然让人无暇顾及,那么,沟通效率是提高了,可沟通效果似乎越来越差,表达越来越散,这也是一个加速趋势——看上去每个人的表达和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多,可能性越来越多,但其实是越来越少的,因为聚焦点总是在那百分之几的“头部”。这时候,不妨选择一个有能量的团队去做些什么,在其中成长发展,才是最好的方向。
如果认准了,那就去试吧,选择相信,先努力上三年再说。看看现在的样子,接下来该怎么办还不那么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迈还真说不准,但那个方向倒是挺清楚的——这大概就叫愿景驱动吧!
一切从相信开始,三年了,看看如今的模样,回顾一下当初,力量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