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出祝福的日子里我们来谈谈“惜福”
大年初一,接踵而至的祝福接发到手软,在这种满溢的幸福磁场里,你与祝福共振着、与喜庆调频着,很难不生出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与期许。这自然是好的。
但我们享在“福”中的时候,难免会忘记这世界上还有人在受苦,你熟视无睹的可能是别人得不到或已失去的。声声祝福与吃不完的筵席中,你就该想到“惜福”两个字。
关于惜福,先说一个身边的故事(来自憨爸):
五年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吃团圆饭的时候,90多岁的外公就像孩子一样,一直咧着嘴在笑。
他说,“翔子,你回来啦?”
我说,“公公,我回来了!”
他又问,“小家伙回来了吗?”
我把憨憨拉到他身边,“小家伙也回来了!”
外公捏捏憨憨,呵呵地笑了,他闭目养神了一会,过了几分钟睁开眼睛,“翔子,你回来啦?小家伙有没有回来啊?”
我的鼻子一酸。抱着外公,在他耳边一字一句地说,“我回来了,我们全家都回来了!”
亲情是最让人割舍不去的牵绊,就算时间把它冲淡,就算距离把它搁远,但家人的爱,却是游子永远的眷恋!
这是珍惜眼前人的惜福。
再说一个远一些的,红楼梦里的一段(听录自《蒋勋说红楼梦》):
“二十回里贾母带了家里的所有女眷到道观里去求福,你想贾母还缺什么?这个老太太在贾家是最有福气的人,儿孙满堂,儿子都在做官,又很富有,每天都有一大堆丫头伺候她。作者是在提醒我们说:“福”其实是一个永远不会满足的状态。每个人心灵上有空虚跟欠缺都会想到去求福,很少有人能用智慧去判断说自己到底欠缺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就这是次祈福,发生了一件事。因为贾府的女眷要来,道观里很早就把闲杂人等都赶去了,把厢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让这些太太、小姐下榻。王熙凤既是先遣部队,又是进香旅行团的团长。结果她一进道观,就撞上了一个小道士,这个小道士之所以没有被清理出去,是因为他被派负责剪灯花。古代没有电灯,只能点油灯或者蜡烛,要剪一剪灯芯才会比较亮。小道士正在剪灯花,忽然听说大队人马已经到了,就吓得拿着个剪子乱跑。结果,一出门撞到了王熙凤身上,王熙凤一个耳光打过去,把那个孩子打翻在地上,所有人都有一齐喊:“打打打!”
我们一再讲,《红楼梦》是曹雪芹在家败人亡时写的小说,其中有很深的忏悔与反省,人在富贵的时候,很少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受苦。作者是在提醒我们,人只有在懂得珍惜的时候才配有福。所以作者安排了一个小道士,比起这个小道士来,贾家已经够有福气的了!可你有没有觉得这一打过去的时候,福气可能会走到相反的路上去,可见,这个家族在权势浩大时根本不懂得惜福。
就在大家吵着要打的时候,贾母问怎么回事。小道士被带到了贾母面前,只是 跪在地上发抖。贾母就说:不要为难他了,他也是爹娘养的。你看,贾母才是真正有福气的人,她最懂得怎么持家,知道怎么惜福。这可能才是作者的提醒,与其到庙里面去祈福,还不如好好惜福,你所有的福气,全来自对人的不忍和悲悯。”
这是推己及人的惜福。
最后说一个自己的:
去年夏天到北京参加学习,林明进老师的国学课讲到孔子和徒弟,我的思绪就飘到了小时候,夕阳西下的窗前,爷爷给我说的公冶长的故事:“公冶长公冶长,南山坡上死了头羊,你吃肉来我吃肠…”,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式的野史和爷爷的和蔼面庞就漫溢到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好像明白了冥冥之中自己为什么会在炎炎夏日不远千里跑到北京郊区自费学习、在昏昏欲睡的一干同学中刷刷地记着笔记。那是小时候爷爷在我心中种下的种子,那是儿时不懂珍惜的我的追悔莫及,那也是一种纪念一种交代。爷爷一遍一遍地给我讲着相同的故事,我早已熟稔于心说了上句能接下句,没有耐心听完。可是阴阳两隔十几年后的现在,我多么希望祖孙俩能在梦里再促膝天伦一次,让我认真听听那老掉牙的故事,博爷爷一乐。
这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惜福。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不如意也十有八九,让我们身处那“一二”之时,好好惜福。能量守恒,莫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