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我们自己的一个QQ群里聊到了某一个话题,这个时候一个小伙伴说道等我有空了好好研究一下,而另外一个小伙伴则紧接着说了一句大概类似于这样的话:千万别这样,否则你永远都不会去研究,听完我坐在屏幕前面是立马直了直身子,内心是肃然起敬,觉得这句话太特么有道理了。
回想起自己和身边的很多人和事,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式:如果我有了……,我就……,这个里面几乎可以填进去任何的词汇,比如如果我有了时间,我就会好好的学习英语;如果我有了时间我就会好好的读书;如果我有钱了,我就会好好的孝敬父母;如果我有钱了,我就去攀登珠峰;等我有钱了我们就结婚,诸如此类的内容简直是数不胜数。
我还记得我当初也有很多类似的愿望,最典型的就是等我有了iPad了,我要做什么?我当时是列出了很大的一堆计划,比如要在iPad上看XX杂志,读XX书,学习简笔画,在路上写,用iPad规划生活等等,但是当我真正的拥有了iPad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当初的很多的计划并没有因为iPad的到来实现了多少,相反的是到了后来因为某些诡异的原因迫使我不得不去改变的时候,之前的这些计划都很好的完成了,而且在完成这些计划的过程中跟iPad压根就没有一毛钱关系。
我把这种思维称之为憧憬未来型思维,这类人喜欢生活在将来,永远都在思考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深入分析会发现其实这个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而已。但是因为这种做法会给与我们很好的憧憬,给人美好的希望,所以即使是我们知道有害却也能经常吸引着我们,而且常常会被当作一种思维模式到处应用。“当我减了肥,我就去 …”,“当我忙完了这阵子,我就去 …”,“当有钱了,我就去 …”。
在我小时候,有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要去桂林》,里面有几句歌词至今仍然让我记忆深刻: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回想生活似乎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听起来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有几分心酸,但是真正的想想或许会发现这里面透露出的就是这种如果的思维模式,刚好昨天是母亲节,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两句话,一句是:子欲孝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另一句是:尽孝要趁早,其实这两句话反映出来的也都是对这种思维模式的批判,很多做儿女的总是希望到了某一个点或者是满足某一个条件之后在回来孝顺父母,但是到头来却发现时间不等人,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平时就可以做了,但是总是在不停的憧憬中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后让自己终身悔恨!
多年来,我经常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控制中,而且几乎不变的,很多的事情其实依据目前的资源和条件本身就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因为给了自己更多的憧憬和期望,所以就会一直拖延,等着满足了某个条件之后再去执行落实。最近的几件事情愈发的让我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前一段时间去听了台湾leo老师的一个沙龙活动,里面讲到了一个财富的悖论,非常有意思,当你财富越多的时候也就越容易失去,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但是这个也一下就道出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最近在学习简笔画、学习摄影、跑步等活动,之前一直都想学习简笔画,但是迟迟没有动手,理由是等我有了时间了我再去学这个,从我毕业到现在已经等了接近两年,家里买的简笔画的书已经跟随我游走了几个城市,但是从来都没有翻开过;学习摄影也是一样,我觉得需要等我有钱了买一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相机之后才能够实施,但事实上我现在用手机也拍出了很多不错的作品,同时也在知乎和多贝上学习了很多关于手机摄影的知识;跑步也是一样,之前一直觉得应该给自己买个运动手环,这样才能够让我更好的跑步,事实上是买了手环之后并没有增加我的运动量,反而是在手环弄坏了之后,我遇到了一群热爱跑步的朋友,他们激发了我运动的热情和激情,从两个月前到今天我已经跑了300多公里了,差不多减掉了5公斤的体重;回顾整个过程我发现,如果我一直在等待那个“如果”的出现的话,或许我现在还是和当初一样,唯一多出来的可能就是无意义的拖延和由此带来的内心不安和悔恨!
人在受到某些刺激之后,总是会产生很强烈的改变的愿望,但是因为某些劣根性,总是会去习惯之前的美好的生活模式,所以我现在在强迫自己改掉这种习惯,有希望和目标是好事情,但是把希望和目标赋予条件,让自己活在某一个美好的憧憬之中则可能带来的是坏的结果,只有生活在现在,才能够离目标更近,离梦想更近。
** 强势插入一条广告 :《图谋职场—新时代的图表思考术》项目要执行了,可是项目的细节怎么确定?每天总感觉时间不够用,重要的事情都没做?面对一份新的职业选择,到底去还是不去?人生的欲求太多,我到底要先追求哪一个?面对如此困境,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直追?每天只需一小时,轻松学会图表思维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玩转同事,搞定老板,轻松拿高薪,早日迎娶白富美,傍上高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