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刘阳读书笔记-->在读书分享-2中)是一个到了一定深度的一些工作内容了,对每个点、要素都作了自己个人的阐述,很好!感觉到这些内容现在看起来有了一些体会,那么是否真的变成了自己的营养,体会和自己真正的能力呢,可能还只是走了一半。其实看得出来有些东西还没有消化好,或者还没有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需要经过反复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可以再做第二稿第三稿反复提炼?有些话不用说很多,关键点上抓到几句就非常好,而且在形式上可以配一些图示,逻辑关系图等。
一般我们看书分几个状态,一开始先吸收知识,这些书里说了哪些知识,哪些信息可以学习,这是一个基本层面,知识也有重点和普通知识;第二是学习后要体会,要去观察作者的一些想法、观点、逻辑脉络,要去观察作者的整体的思路,这样会体验的更好。瞻前顾后,整个布局谋篇都是有的,这是一个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相匹配的过程,这个很重要。所以做知识的摘抄、做读书笔记、做思维的训练整理,是个一步一步的过程,要多做几遍。
然后再往上,对整个这本书的架构,逻辑,和哪些地方说得比较透,哪些地方似乎还不够,或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上的内容可以补充,这也是蛮重要的。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事情,是到了把自己放在与作者同一层次讨论的境界了。所以有学知识,理清脉络,取长补短的几个层次。
从笔记来说,既然来分享,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能要多做几轮,而且不局限于这几个点,有点一叶之秋的感觉,当然这一小段是可以的。我相信勤奋的人看书是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控制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是做某一章节时可能还是一个笔记,到这本书看完的时候,回头想想理理思路,再整理出重点来,那时就是一个读书的笔记或者读书报告,里面会有一些点评和自己的再度解读,这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很好的开始,我建议刘阳同学把书整体上看过去,然后再每一段作一些笔记和自己的思考。全书通读后,再作点的回顾时,就会发现我们的视角已经不同了,升高了一个台阶,就会发现有些看不见的东西,或者看了以后又出来一些新的东西。有些认为很重的东西,相对只是自己的边界,很多是别人的共识,或是别人走的更远了。这是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把自己知识的边界和学科的边界作对照,和大家们作对照,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就在这里边。
另外讲到丰田的模式,石老师的第二本书《丰田式现场改善之术》,我记得头几页还有一段关于改善的步骤,我觉得那六个点和改善的步骤应该可以结合起来看。这样几本书贯通起来就好了。有时候书翻一翻看一看,抓重点学习学习,精读一部分,范读一部分,领会一部分,研读一些内容,各种阅读形式可以组合起来。
在形式上,可以适当的注意一下,笔记要来分享实际上就是作一个报告。报告要抓重点,图像和展示的层次要比较清晰,逻辑上给别人看起来好读,容易读。所以相对每一页的文字不要太多,有些能用图表、图片,逻辑关系展示的东西,可能会更直观一些,作一些归纳,几个点,比如什么内容石老师怎么说的,现场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做一个表会更好一些?或者其他的形式。甚至做一个脑图,也是很有必要的。
拆书笔记是为了省时间,把一本书的重点抓住,会打开思维导图软件。其实有很多脑图软件,就是一章一章往下打,每一章拉一个二级标题,然后几个重点拉,再回顾再看。有几个好处:第一很快,因为只抓关键词,第二不容易漏掉重要环节,第三随时给你一个整体的感觉。因为看书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出整体的感觉来,明白前后段的衔接关系。脑图形式和人的思维模式很相近,脑图还是一个蛮好的工具,可以探讨一下这样的形式,网上有很多用思维导图来拆书,叫拆书笔记。
读书笔记、拆书笔记、读书报告、或者分享都是一个逻辑:抓住重点,理清脉络,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用最少的语言、最直观的图像,把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让别人一目了然,这就是一个境界了。很好的开始,多来几遍的话,自己就会一步步吃透了,就会融会贯通,就能变成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力量就得到武装了。但还要继续看书,多看几本书:《改变世界的机器》、《丰田的十四项原则》、石老师的三本书,其实各有各的看法,抓紧时间,把这些书看过来,整体上有东西压仓后,感觉就出来了。
要有那么三五到十本书打底,做事的时候才会胸中有数,不会乱。而且从自己的工作和老师的传授,和你的体会中结合。其实这里边真正的悟性在于,别人说而没有说透,或者别人说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后又提升,然后在更高层次上和原有的知识和现实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对照以后,变成另外一个维度的层次的理念或者判断,这是一个自己升华的过程。所以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助力,让自己和其他人也可很好的交流,不断地去对照印证。我更多的从泛上去考虑,十几页的内容太少,我也不好一一的点评。
结合你们的情况,这些内容都很宝贵,都很有价值,积少成多,一步一步来。当初我在看书的时候,有的书要看三五天,有的书要看十几二十天,有的书一个小时就看完了,就看书的深度和自己对它的感觉。有些要吸收知识的东西,要看的很多,要反复的拆,拆成自己的每个知识片断后再组合,然后融会贯通。总得有几本书把它吃透了,然后再往后看。石老师带了一个好学生,我们很乐意看到在这样一个团队里面分享和讨论。
说的不到的地方,请大家见谅。我就抛砖引玉,毕竟石老师是我的前辈,他的几本书我也在学习研讨,每看一个环节,每看一遍都有更多的感觉,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最后祝大家学习愉快!
张迪教授语音 ANN.XU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