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千重山,不记来时路。
平常日子一天天过去,泥沙俱下。少年时期环游世界的梦想,散落在生活的角角落落。而一次次的启程,犹如星辰重新升入夜空,照亮来时的路。
九月中旬,我和朋友刘君完成了一次西藏之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共同完成的长途旅行。
出发前,考虑到西藏可能出现的高原反应之类,我们做了一些功课。但准备得仍显仓促,甚至直到出发前一天,新买的旅行箱才收到。心理建设好像也未完成,一边一件件装好行李,一边告诉自己,出发吧。
准备期间我们打了几次电话,主要说些具体的行程安排。实际上也是互相鼓励,不让对方打退堂鼓。因为出发前几天才订票,从西宁到拉萨的火车只剩下了硬座。刘君有点发怯,“一天一夜的硬座,太累了,要不算了。B计划,改去西北小环线(甘肃、宁夏一带)吧。”上学时候能折腾的那个劲头有些不足,“不受这份罪”。
于是,我一边把自己因没有抢到票改坐硬座/站票的那些惨兮兮的经历,包装成“男性魄力”讲给他听,“魄力,这时候最需要魄力了。魄力,你有吧?”。又是奉承加嘲讽,“我都行,你也行。你不比我差呀,是不是”、“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难得能凑在一起的时间,得珍惜噢”。
对于我来说,我不断问他“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顾虑吗?”,让他都想清楚了,我们轻装上阵。其实有些言不由衷。他终于反问:“怕不是你有顾虑?”是噢,我有顾虑,不是心理建设还没完成呢。我的顾虑来自工作日复一日的消磨——热情、肆无忌惮的冲动,去哪儿了?快出发了我怎么不兴奋?哦,Passion!
这种感觉让我犹豫,觉得出行时机不对。“我觉得,可能我出去玩了,也不会感觉到彻底的轻松。”我很想飞,可是我怕我是那种被放生了也只是打个转又回到笼子里的——鸟人。想到自己的快乐会打折,就更不快乐了。
他又一通鼓励,说他特别期待。“心里总有事,那就没意思了,得放下负担。”
好吧,走吧。A计划,西藏。
西宁-拉萨:“路上我要看笑傲江湖”
在西宁汇合后,我们正式踏上旅程,坐着火车去拉萨。
在西宁吃到的双层火锅
出发前一晚,为了提升火车体验舒适度,我们决定下载一些视频在路上看。
刘君:“找找笑傲江湖吧,李亚鹏版”。没找到。
我决定彻底打消他的这个念头,其实只是陈述了下事实,“我们要在青藏铁路上看一路的笑傲江湖?”,他就收手了。
怎么不看天龙八部呢、对得起青藏铁路吗、哪怕看焦裕禄也行——当然这些话我都没说。
于是,我下载了玩具总动员。然后,我和火车上邻座的小男孩,三四岁的样子,我俩一起看了。我最喜欢巴斯光年。
小男孩和家人一起去拉萨,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爸爸主动帮乘客将东西放在行李架上。他是青海人,第二次去拉萨。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听说此去的目的是磕长头,朝圣。顿时心生敬意。一路都在暗自观察,有信仰的人总归和我们有些不一样吧。
火车经过青海湖旁,车厢里一时沸腾,很多人站起来拍照。
火车经过青海湖
火车上拍到的雪山
日出前的车窗
每到一站,一群大老爷们儿就冲下去抽烟,列车员骂声不断。列车员担心停靠时间影响行车。大老爷们儿心态稳定,你骂你的,我该抽抽。西藏的列车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布达拉宫的检票员,都比内地脾气更暴躁。见多了也就不怪了,甚至越来越理解。
高原反应,犹如飘荡在西藏上空的幽灵,让内地人心生畏惧。邻座的一位大姐,睡醒后眼睛肿了。我们呢,被高原反应所虐,同时又忍不住为美景叫好。这大概也就是征服的力量吧。包括高原反应在内,我们对西藏有诸多无知。比如,西藏的打火机点不着火,嗜烟的刘君一度要放弃他的不良嗜好;高海拔地区的水达不到沸点,所以我们带了保温杯;去珠峰途中饮水困难,于是准备了一大兜零食。两个认识水平刚刚高过地平线的人,就这样准备去看世界最高峰。所行所见,西藏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繁荣和富足。
拉萨:藏民的乐园
拉萨的交通状况挺糟糕。不守交规的司机突然变道超车,交警设置莫名其妙的路障。基本上,我一路上听到脏话,都是来自出租车司机。不够彪悍的人在西藏求生存会比较难。我们和出租车司机了解了不少当地的情况。司机们大多来自陕西甘肃一带,“老乡带老乡”,一起去西藏谋生。我们两个甘肃人倍感亲切,上车先问他们哪里人。据说当地藏民不太乐意做这类苦差事。有从未来过西藏的河南师傅,因为同乡的关系,一路开车去拉萨开滴滴,“我来第一天,老表们给我接风,第二天就开始跑,三四个月了,现在每天赚四五百块”。我们也遇到了热情的藏族司机小哥,车里放着节奏欢快的民族音乐。音乐欢快如木桶里滚豆子,噼里啪啦的闷响。
布达拉宫
提花的僧侣
拉萨的饮食,我们吃过好几样,都比较喜欢。代表的有酥油茶、青稞酒、甜茶、藏面、藏包子、牛肉饼、牦牛肉火锅等。
牦牛肉火锅和酥油茶
为了喝茶,我们去了一家叫光明甜茶馆的地方。陕西籍出租车司机说:“我九二年、九三年来拉萨,这家店就已经在开了。不过那时候拉萨发展不行,满街都是要饭的”。去到店里喝茶,邻座阿姨说,这家店“至少开了四五十年了,我几岁的时候就和家人来过了”,她是西藏人。对当地很多人来说,这家店的存在和他们记忆一样久。
光明甜茶馆位于大昭寺旁的八廓街上,前后两厅,估计可容纳好几百人。前厅昏暗,后厅比较敞亮。后厅采光靠半透明的塑料顶棚。长条形桌子一字型的排列,一走进去,人声鼎沸仿佛菜市场。搭配桌子一起的长凳子,和十多年前医院走廊里常见的淡黄色木凳子类似,有些年头了。
光明甜茶馆后厅的塑料顶棚
拉萨甜茶店打烊的时间比较早,7点半左右。我和刘君去晚了,在里边转了一圈,他便带着我匆忙退出来,“防疫有问题,卫生太差”。人多,加之桌椅陈设破旧,经营也颇具上世纪老国营单位风格。店里的服务人员不太照顾客人的体验,没有服务意识。他一时难以习惯,我们还就这样的“地方特色”是否值得体验、这家店是否值得再来一次,进行了一番讨论。讨论结果不重要,求同存异而已。可以说明的是,这里着实具有比较明显的本地特色。
次日早上,去喝早茶。早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足以反映当地人生活的安逸闲适。藏餐馆里,五块一小壶、十块一大壶的茶随意满上,两三个人坐着闲聊,便度过一个早晨。
藏面、牛肉饼以及必不可少的茶
吃完早饭去散步,途中偶然进入了一个湿地公园。处于这么高的海拔,仍有各类水生植物,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
从湿地公园望向布达拉宫
在布达拉宫俯视四面环山的拉萨
因为订票失误,下午去布达拉宫的时间不一致,于是各自行动。拉萨重要的景点是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布达拉宫处在拉萨的中心位置,占据着城市最高点,里边供奉佛像极多。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尊男女双修的佛像,造型别致与惯常所见不同。
之后,我便一个人去了大昭寺附近的光明甜茶馆,探访可能是拉萨最久远且负盛名的茶馆。除了甜茶之外,茶馆里的其他饮食,都需要在前台领取一个刻着藏语的银色牌子,之后拿到厨房排队自己取餐。想喝甜茶,需要客人自己在消毒柜拿杯子。服务员拎着茶壶满场转圈,招手即停。一块钱纸币,换一小杯甜茶。客人们基本都是拼座,会互相攀谈几句。和我一桌的三个中年人,一个来自日喀则的男人和一对林芝的夫妇。交谈间,明显感受了藏族人的热情以及幽默。我没带零钱,他们便爽快的请我喝了两杯。
在光明甜茶馆喝茶
其间有游客对着我们拍照或者摄像,被邻座大叔厉声喝止,其他桌也有制止拍照的情况。一旦镜头对着脸部,他们要么躲闪,要么就会制止对方。他们说,传统的藏族人可能百分之七八十不喜欢拍照,“拍一拍茶馆的用餐环境没问题”。旅行中遇到的人可能接触时间很短,却会长久留在记忆里。正是因为他们既是个人,也是当地某种文化或者社会形态的载体。我们总是在通过一些人来认识一个地方。光明甜茶馆看似破旧传统,它实际上过去某种生活方式的保留和呈现,绝不是看上去那般平常。我在茶馆墙壁上看到了标价上万的精美油画。
茶馆墙壁上的油画
夜晚,出门散步。在夜色中,大山潜隐,犹如守护神,包围着城市。沿着拉萨河,我们在路上走了好久,与大山隔河相望。
之后,关于是不是应该横穿到马路对面去,我们发生了一点争执,争执的细节不重要。可以记录的是刘君的一句话:“你讨厌起来的时候,还真的特别讨厌”。这让我想到小学时候第一次听某个同学说脏话,一时不知作何反应,我说“你骂人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听”。他说,“废话,骂人能好听吗”。
拉萨-日喀则:感受这一切
在拉萨租了辆车,再次启程。车在某个上山路段的时候,我问他:在路上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约等于,这一刻你在想什么?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是摆脱日常生活的重复,是去看不一样的风景,是进入一幅画,也是成为一幅画的某个部分。身体在路上,会让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人生。
更多时候我们什么也不会去想,只是在感受:穿行山脚下的行道树;凝视远山上空静止的大块云朵;搅动冰冷的湖面,让涟漪荡开。或者只是不断的摁下快门,抓住窗外一闪而过的美。我们间谍,小偷,或者贪婪的猎人,潜入他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寻找新鲜与刺激。
雅鲁藏布江河谷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像冰激凌奶油涂在黑色的岩石上,我们放缓速度详细观察山的皱褶,观察那些超出日常经验的图景。
卡若拉冰川
绕过冰川,视野忽然开阔,一个大峡谷出现在眼前。
不知名的河谷
这也是我们此行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它足够辽阔,我们胸襟与怀抱被打开。草地上遍地的洞,不知名的鼠类三三两两不住探出头来,又被我们的吆喝声驱散。走到河边,听流水的潺潺声,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冰冷清冽。
一大片的鼠洞
合影留念。
你知道你拍照的问题在哪里吗?就是不会摆造型,不会装。他说。
然后我们拍了这张。
河谷合影
这个峡谷多像魔戒里的画面,甘道夫正在山头举着魔杖呢。我们就是那两个霍比特人。他说。享受这一刻,也怀抱希望对未来。
拍完照他肚子有点不舒服,就不见了。有些人在一边赞叹美,一边又在破坏美。
等他一走,照片上的雪山立刻给了我启发,我忍不住要立刻告诉他。
一会儿他迈着轻快的步子回来了。我冲他喊:哎你说,这幅照片取个名字,就叫断背山吧。
大峡谷上空回荡着一声经久不散的怒吼:啊!恶心!
如此良辰美景突然虚设,都怪我。
插一句。我又想到了笑傲江湖。我和他的价值体系里有个词,“境界”。那时候我们向往的是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也是笑傲江湖里的曲洋和刘正风的那种高山流水。
是时候在这里升华一下主题了。其实,我们所见西藏高山与流水之美,也将见证吾与汝知己间高山流水之谊。
——直到我看到有人发出下边的疑问
......
-羊卓雍措
当我们在羊卓雍措圣湖前,搔首弄姿的时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是在静静发蓝。各种不一样的蓝,远近不同的蓝。
吹皱湖水的风也是蓝的。
云朵来去,遮住太阳,现场直播出另一种蓝。
也可以给它命名,叫“蓝洞”。
它虽未吞噬一切,一切因它而光泽黯然。
雪山在远远的远方像素不清的矗立着。那一刻远方不重要。
怎么说呢,腾格尔也会喜欢这里的。
羊卓雍措
日喀则:黄昏下的青稞田
一些牛和羊在马路上回家。
青稞田的原野上,马路绵延数十里,呈现了罕见的直线。因为高山对日光的遮挡,黄昏时间被拉得长长的,黑夜在视觉上是迟到的。我们准备在夜晚来临前进城,未果,于是在高速路上赶夜路,给星星和月亮拍照片。
前往日喀则经过的城市
黄昏
晚霞
青稞田
青稞
日喀则的羊肉面、手抓羊肉、香麻鸡,安慰了我们舟车劳顿。没有花里胡哨的摆盘或者佐料,美味里都透着自信。每一种都像是家常菜的享受,却又是妈妈做不出来的味道。
手抓羊肉
香麻鸡
珠峰大本营:夜宿
在路上,我们的车速极慢。尽管此地路况极好,车流也少,但是车速仍限制在30码、40码以下。车都是他在开。虽然我没有驾照,但我会拍照。于是尽情拍摄我所捕捉到的美。
在西藏,地貌随着海拔升高在不断变化,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痕迹仍然可见。沿途我们看到了各类造型的山,形状颜色各异。
形态各异的山
人烟越来越稀少,藏民们的生活图景在眼前铺开。正是庄稼收获的季节,人们在辛勤劳作。
藏民的房屋
藏民的房屋
公路旁的商铺
在休息
在劳作
人类的几只朋友
在接近目的地珠峰大本营的时候,我们要越过一座山。上山与下山的路,盘旋环绕如蛇行,且这条蛇还是弹簧制的。秋名山刘司机非常开心,在这样的路上走一程,他甚至是达成了某种愈挫愈勇的(直男)成就。这是他驾驶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从上山到山顶,海拔升高了大概一千米。山顶的加吾拉山口海拔五千多米,也是我们此行所至海拔最高的地方。
加吾拉山口和“蛇形”公路一角
在前往绒布寺营地途中,沿路两行有石子儿排成的直线,延伸到终点。它看着好像是手动一个个放置摆成,并非自然形成。实在朴素,然而却未曾间断它向前的轨迹。这让我们上山的仪式感倍增。
石子直线
趁着夜色,我们到了海拔四千多米的绒布寺营地,此处距离珠峰二十多公里外,几乎也是普通游客能接近珠峰的最近距离。远远的暗处有两座高峰展现在眼前,一些人在排队,和纪念碑拍照。更多的人和我一样,静静的待着,望着前方。
这就是目的地了,世界的尽头。
第二天才知道,前夜所见两座高峰都不是珠峰。珠峰藏着厚厚的云朵后边。
守得云开见珠峰。我们是幸运的,第二天六七点从绒布寺起来,等到十点钟左右,终于看到了珠峰全貌。一些人受高原反应影响或者行程安排限制,没有足够时间留给傲娇的珠峰,早已踏上返程。又想起前一天晚上很多人驻足在夜色里,望着远处的山静静待着,听着山风,各想心事。虽然并不能看清楚什么,但我想每个人那个时刻,那座远山都是唯一的。
见到珠峰
在绒布寺营地住的那夜,因为缺氧,我几乎抱着氧气瓶一整晚,在厚厚的被子堆里度过。是一次特别的体验,也是特别不好的体验。那夜辗转反侧,夜里多次醒来,等天亮,天迟迟不亮。
后来他说,这趟旅行,可能我们两个缺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成它。比如在绒布寺营地,那间需要预定且早已满客的旅店门外,我固执地争取能容身的一席之地,否则我们会下山,将看不到次日的珠峰;而我因为高原反应加上晕车,返程翻越加吾拉山口的时候,身体几乎彻底被击败,全程闭着眼睡过去了。那座漫长的蛇形盘山路,对我而言如同噩梦的存在。那是对意志的考验,几乎让我抱定:我不会出现在这里第二次了。身兼司机的他能安全带我们回去,不得不说,身体真好,非常好。
回想起在珠峰的夜晚,实际内心很难受,有某种决绝的心态。甚至拒绝了与纪念碑的合影。人会在世界的尽头显出原形。
从拉萨出发时,便对上山做了充分而且过度的准备,带了很多水果、零食和饮用水。珠峰在我们原来想象中接近不毛之地。实际上一路过去,看到基建完善,包括4G信号也是满格。受益于旅游业开发,商铺散布,我们未曾感受到贫瘠。
返程:行旅匆匆
从绒布寺营地到日喀则,我们未按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直达的路线,经过以险著称的三一八国道。隔着雅鲁藏布江望向对岸,修路的建筑车队,形似空降在半山腰,如同“凿空”。
在三一八国道上
在这条路上,军车接连不断。我们的车速也极慢,返程有一段下起小雨,内心产生行旅赶路匆匆之感。
三一八国道沿途的廉价快餐店
接近拉萨,路旁一些裸露的岩石上画着白色梯子。后来才得知,这些梯子是上天堂的路,是活人给死人画的。拉萨宗教气息浓重,随处可见的经幡,住宅大门上方放置的牛头骨等,与中土世界大不同。
“天梯”
突然出现在公路旁的一副岩画
随处可见的经幡
从日喀则回拉萨的途中,见到了诸多广告牌,几乎都是政治宣传口号,没有一块是商业宣传。口号以“感恩”、“建设新西藏”以及中央的某次重要会议精神为主。至于打击过去政教领袖的口号,只在接近珠峰的路上见到过一两处。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而过往领袖们的荣耀,政教合一的痕迹,仍在布达拉宫的白宫和红宫被展示。
政治标语
回到现实
若要论体验,在绒布寺营地过夜以及返程前半段没有足够“舒适”,其他所到之处,比如交通上几乎全程是平坦的柏油路,住宿条件也不差。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是我们在路途上经常想起的一句话。回想起来,见珠峰之险远,主要在应对高原反应和破除心理障碍。一些人会有比较强的高原反应,比如眼睛肿、呕吐、流鼻血。初到拉萨,我也因为干燥而连续两天流鼻血。另外提前准备的润唇膏、防晒霜和感冒药都有帮助。
出于对前路的未知,沿路遇到的其他旅行者,稍有交流便想和我们组团,因为有两个男生搭伴总归更靠谱。望而却步者也不少,有人仅到日喀则便踏上了返程。
穿越前方
家人得知我要去西藏的反应是,觉得挺好,让我“趁年轻”。当下家庭尚未成为我的负累,而她们要出远门比较难,总有一些难以放下的牵绊。
“趁年轻”,这三个字真是高度概括。而当我告诉他们,我和刘君因为返程路上驾驶超速,面临被扣罚12分并且可能吊销驾照时,他们又说“太年轻”。
超速处罚把我们打回了现实,仿佛从梦中醒来。罚款不少,处理流程繁琐。我和他打比方,仿佛刚刚做了一场美梦,醒来发现,尿炕了。直接没收刘司机的作案工具,对他犹如五雷轰顶,即便达成过开车登上五千多米海拔的成就,也骄傲不起来了。
去西藏,是自己去年立的计划之一,当时觉得甚至有点奢望。如今能和刘君达成,实属完满。西藏的高山流水,与中原文化道家底色的隐逸气质不同,它是年轻,是去冒险,并且破除无知。之后,我们可以说,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