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咏琪有一首歌叫做《短发》。
《短发》无疑是一首情歌,用剪断头发来象征与旧爱的断舍离。剪断了头发,意味着与旧情一刀两断。
就像一种仪式。
今天就聊聊仪式感。
[百度百科]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
仪式感的准确定义找不到,我就斗胆试着定义一下,在我看来:
仪式感是一人或多人一起,通过进行一种或多种行为来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氛围,让人可以更好地投身其中,藉此表达内心某种特定情结的情感表达方式。
当然,我的定义肯定不准确,诸位有更好的请不吝赐教,留言告诉我。
仪式感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呈现。
童话《小王子》对于仪式感就有着意味深长的表述:
小王子来看狐狸之后,第二天又来了。
不料狐狸却说: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幸福……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在狐狸的眼中,在特定的时间开始等待,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美剧《老友记》里也有一个有趣的桥段:
情人节当天,瑞秋、菲比和莫妮卡没有约会对象,仨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番顾影自怜之后一致认为:是过往的烂桃花阻碍了她们走向幸福的道路。
于是,她们就参照异国的仪式,将前男友们的东西悉数烧毁:书信,首饰,衣服……还围在旁边念咒、跳舞……
然后,因为火势无法控制惊动了消防员……最后,消防员里真有一个大帅哥对她们一见倾心。
印象最深的是港片《岁月神偷》。
电影中,小男主罗进二的哥哥罗进一病逝后,奶奶把他的遗物扔到海里,还告诉小男主:人生就是苦海,人生圆满了,苦海也就到尽头了,用所爱的东西填满苦海就能与爱的人见面了。
这本是一个仪式,电影也是借她的话告诉我们,苦海是填不满的。而小男主为了能与病逝的哥哥再见,把自己心爱的奖牌、神佛、国旗、鱼缸都丢进了海里……
当然,哥哥不会回来,而小男主罗进二也在泪水中渐渐长大了。
这样的仪式感很悲凉,所以也很催泪。
除文艺作品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很多仪式感。
古人其实最注重仪式感,他们在做重要事情前必先沐浴焚香,抚琴的时候也会跟赏菊一起。我们现在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也会偶尔开开玩笑,说要沐个浴更个衣,其实也是对古人做一件事如此庄重而表示敬佩。
现如今的茶道,焚个香,插个花,其实也是用仪式感来诠释生活美学。
而更贴近咱市井小民的则有各种各样的约会,以及在各种传统节日时,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礼节,实际上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很好的仪式感。
情人节,与情人吃顿烛光晚餐,送个礼物;
中秋佳节,一家大小赏个月,吃个饼;
过年,一家人吃个团圆饭,正月拜个年,给小孩发个红包;
还有更高层面的,开个会升个旗唱个国歌,还有万众瞩目的阅兵式……等等,这都是好的仪式感,能提高情人、家人乃至国人之间的凝聚力与幸福感。
但是,有一些仪式会让人感觉别扭。
如有的企业每次开大会都要全体员工一起群情激昂地朗读一下企业文化;
有的小店每天开门营业前都要员工在门口排队立定站好,喊喊口号甚至唱个歌……
这两种行为就让人感觉很怪异,营造的仪式感也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当然了,或许里面有人家团队建设上的道理,这里不妄作评论。
最不好的“仪式感”,就是借仪式来进行集体洗脑。如现在国人深恶痛绝的非法传销,通过不断激发人内心的贪欲,来达成控制别人思想与行为的目的。
这两天看到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的一篇文章,说一个可怜的母亲向他求助,说她的女儿在与家人闹别扭后,赌气离家出走,然后被骗进了传销组织。
可想而知,一个社会经验浅薄的小女孩被骗进传销组织会有什么后果。
就像一张白纸,被污染得也最明显。女孩天天想着发财致富,要让“瞧不起”她的父母刮目相看,已经到了排斥除传销组织灌输的观念以外一切意见的地步,家人、老师苦劝无效,无奈,母亲才想到找心理咨询师出马。
心理咨询师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后来想了一个好借口,说是想投资,才把女孩“骗”了出来,结果女孩还很反感,说他们不懂“组织”的投资“前景”,还游说他们加入。
幸好心理咨询师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从心理上帮她“拨乱反正”,这才把她解救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人对仪式感的追求或者说沉迷的情结,早已被商家琢磨透并加以利用。
不用说,光棍节就被生生地做成了“购物节”——据说双11也不过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YY出来的名目,然后通过网络传播而逐渐被贴上“光棍节日”的标签的。
总之,商家喜欢投消费者“仪式感”所好,有意或无意地在仪式感上大做文章,让消费者不知不觉地成为“剁手狂欢”的表演嘉宾。
实际上,现在的品牌建设里包含了“品牌仪式感”的概念,更提出“品牌的终极是宗教”的“宏图大略”!
——听过一种说法,说世界上最牛逼的营销就是宗教,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宗教最洞察人心,或者说它最贴近人性的需要,很多宗教的教义本身就写入了与传播相关的基本要素,令其有自发并持久传播的因子。
当然了,我并不是质疑甚至反对商家的这种营销战略,也没资格做这事,只是就事论事罢了。
综上所述,对于仪式感,也要两面看。
一些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仪式感可以培养并加强。
如传统节日里的、好的风俗习惯的传承,毕竟这是民族文化的根;
一些能令我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仪式感可以学习并保持;
平日里,遇到特殊的日子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父亲节、母亲节等等,该表达的还是要表达,该庆祝的还是要庆祝。这不是矫情,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而是庄重,是记录,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更将成为以后回忆的闪光点。
同时,也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集体或个人打着“增加仪式感,提高凝聚力”的旗号来行洗脑、控制之实,令人失去自我,随波逐流,甚至带来无谓的物质、精神损失。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仪式感可以有,但要懂得分辨。祝诸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