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白》有感(201702)
读好故事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合上书,会怅然若失;
第二层,合上书,还会沉浸其中;
第三层,合上书,满眼都是自己的影子……
读《无声告白》,我看到的不是种族融合、不是性别差异,而是来自父母亲和他们各自家庭的沉重的爱,是如何变成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不能承受的负担的。
莉迪亚是玛丽琳和詹姆斯最爱的一个女儿,但这份爱,都掺杂着各自的私心:
父亲最爱她,是因为在三个孩子中,只有她,拥有着西方母亲蓝色的瞳仁,这让她看起来更像一个美国人。而“像美国人”这件事,正是这个华裔爸爸一辈子渴求却注定求不得的东西。这个爸爸的一辈子,永远生活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他听够了路人的窃窃私语,“与众不同”一直是他脑门上的烙印,在两眼之间闪闪发光,这个词影响了他的一生,它在每件事上都留下来肮脏的手印。所以,他不是真的爱女儿,她是爱女儿看起来有很多朋友、看起来很会交往、看起来和别人一样的感觉……
母亲也最爱莉迪亚,那是因为,她在生物课上表现优异,她以为女儿继承了自己的科学天赋,她以为,在为自己过早进入家庭不能实现医生梦而懊恼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女儿都是能替她实现梦想的唯一人选。好巧啊!“与众不同”恰恰是她一辈子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她希望自己跟母亲不同,她希望她是一群男医生里唯一的女性医生。而事实是,这个失意的母亲不得已的为了孩子,将梦想夹在薰衣草间小心埋藏,囚禁在小城镇死胡同般的小街上的那座房子里。于是,她一切不能施展的野心,都化作一件件送给女儿的礼物,囚禁着女儿的真实想法。所以,她也不是真的爱女儿,她是爱女儿高中时能够选修大学生物课、看起来看学习努力、想当个女医生的样子……
爸爸的爱,化作一个个爱的符咒,或者是一本如何与别人交往的书,或者是一条有暗示意义的项链……
妈妈的爱,化作一条条爱的咒语,或者是一个真正的听诊器,或者是一本彩色解剖书……
他们的魔法天生相生相克,共同毒死了自己的女儿。莉迪亚死了,当她背负着沉重的期望与爱,走向湖心的时候,我能读懂她渴望在湖中找到自己的神情。
这个话题其实不足为奇,她更多出现在中国的家庭里,背负着父母梦想辛苦活着的孩子还有多少?只是他们习惯了顺从、接受了安排,没有那么多渴望找到自己的意愿罢了!
又有多少父母,能够不用失去儿子性命这么沉重的代价,换来觉悟和改变,知道自己把儿女束缚得太紧了,成了儿女“爱的负担”。
有多少功利的目标,都在“以爱为名”;
有多少生活中的不满,都在“以爱为名”;
又有多少误解和争吵,都在“以爱为名”。
这个故事能让我进入读书的“第三层”,因为某些时刻,我能找到共鸣。请放掉我吧,不要总用你们的错误绑架我,还要“以爱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