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0.1.5随笔
后天就高三第一次市质检了,明明好多都还没复习,今天却莫名沉浸在悲伤中。最近偶然一次看到了短视频《守望的天空》的一个片段,被演员林申和李沁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花开半夏》电视剧是小时候的一个记忆,看上映时间,应该是六年级左右看的,但是当时似乎没有那么深的感觉。夏如画和魏如风的相依为命,以及他们之间隐秘而又极难触碰的爱情,以及到最后魏如风的死,只回顾了30分钟左右的时间,却牵连出这么多的记忆,我还依稀记得之前看过这部电视剧后,还很希望父母也能收养一个哥哥。魏如风的人物形象和演员林申,可以说是完美的融合吧,也可能是我单纯喜欢此般审美。没看过小说,但电视剧已经深植入我内心,林申扮演的魏如风的形象已经在我脑海根深不去。
除去当时电视剧普遍有些较为典型的情节,例如最后比较神奇的父女相认,母子相认情景,以及抢婚情节,女主一些过于圣母的言论。不得不说,但是互联网还没有特别发达时候的电视剧,就内容以及投入成本方面,确实比现在大量产出的电视剧优秀很多。现如今所谓“刷剧”,“一倍速”,“二倍速”,快餐式的“爽”情节,破坏了电视剧本该向公众传达出的一些浓厚的情感。已经如今文化产业越来越兴起,一些电视剧越来越往商业化方向发展。相比之下,七八年前的电视剧更能在我脑海中长久,触发我的某些感情共鸣。还有就演技方面来讲,演员和人物有时我经常无法拆开来看。
现如今,流量演员使用较为频繁,不得不说,在时代的筛选下,那些“没演技”,“只靠脸”的明星是越来越少了,部分小鲜肉或者说偶像练习生的演技我是完全认可的,自身专业技能也比较硬,加上专业的团队指导,呈现出电视剧或是电影也能得到口碑,经济双丰收。但是这个快速造星的时代,高密度培养的演技,反而让我觉得丧失了一些情感的沉淀,少了一些感情共鸣。一些生活的艰辛,职场的潜规则,北漂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不只能是靠“演”出来,还要多去琢磨,多去体验人物背后的生活。情感有时很饱满很到位,多数是“学习”其他人怎么演的,缺乏自身独有的个性。
想想有段时间极爱看小说,却屏蔽了电视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