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洗澡,当洗完踏出来时,才发现外面的地上都是水。原来排水口上的铁网被日积月累的头发堵住了,所以水浸到了外面。其实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很简单,就是每一次洗完时顺手把网上的头发清一清。可是懒,没去做,当排水口的排水速度跟不上花洒的时候,慢慢的,就出现了今晚的这一幕。
很普通的事情,但我却思考了许多。
我有一个成都的朋友,以前在初高中的时候跟我玩的是最好的了。可是高考之后,他随着家人回了成都。在前年去四川亚丁玩,最后一天晚上约了他出来吃饭。“好久不见”。但在饭桌上我们互相却成了陌生人。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其实自从各奔东西的之后,我们遗失的是一份交流。由于空间上、时间上、环境上的改变,交流变少了,慢慢的头发多了,也就堵住了。其实那么久不见,互相之间是应该有许多话题许多东西可以聊的,但是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了,在那么短短的一顿饭的时间里,就像积满水的水池,溢出了。
再想想曾经在读小学、读初中玩的好的小伙伴?当“好久不见”之后再重逢,是否会增添几分陌生感?
在想想爱情与婚姻上呢?在一起很久的一对恋人,或者是结婚多年后的夫妻,因为交流的减少而产生越来越多的误会、不解,最终渐行渐远的案例不胜枚举。因为各自都有各自工作上的繁忙,或者进入社会后各自都有了自己生活圈上的朋友,或者互联网提供着日益丰富的交流平台,或者是空间上的阻隔,导致的交流减少,到最后仅仅只剩下临睡前在手机上三言两语的晚安,或者是回到家,躺在床上各玩各的手机,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
想想工作上呢?这不禁又让我联想到在中国银行工作时的一些事情。
在中行对私业务的体系里,执行性支行的存和贷部门是清晰的分开的。这导致了什么样的情况?理财经理,他只会服务于他所认知的领域,个贷经理,他也只服务于他所认知的领域。但对于客户来说,我同是想处理属于我个人的业务,为什么我还要被教育着这个事情找哪个,那个事情找哪个?
按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来分析,这无疑是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和选择成本。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日趋激烈的竞争,银行也许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所以也在努力的想把对私的存和贷、对公的存和贷分别进行整合,但为什么成效甚微?
我觉得就是交流的问题。银行在行动,试图通过举行一些分享交流会、通过改造个人任务业绩体系去尝试改变,但我觉得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在心理学上,潜意识的力量直接影响着你的思维和行动。所以真正的打通应该是更加深度打通,直接把部门进行完全的整合,消除地理和空间上的间隔,降低交流和学习的成本。现在即使加再重的任务,在怎么多的举行交流会,从心理暗示层面上说,那个永远都是远在另一边上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距离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暗示也决定着成效甚微的结果。
在工作上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企业组织架构上下的交流通道没有打通。这也是在官僚主义浓厚的企业文化中难以改变的事实。
还记得刚入行当柜员的时候,有一天分行领导下派调研。其中有个领导被我的天马心空的想法所吸引。她让我回去把想法整理好写出来,然后发邮件给她。我下班回到家一腔热血的写了6页的word,第二天就发了邮件。结果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在我的认知里,仅仅知道是没有任何回复,这件事情仅仅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
我一个在腾讯工作的朋友,他用企业内部的RTX给马化腾发了一条也类似“天马行空”的即时消息,小马哥也仅仅只是简单的回了几句鼓励的话,但我看到的是他发的一条朋友圈,“哇,小马哥回复我了耶~”。
那是一种兴奋与落寞对比,也许也是我当时离职想去腾讯工作的原因之一。企业文化对员工在工作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这一种潜移默化,也影响着企业。
记得在银行的一次演讲比赛中,我演讲中的一句话:“我只是一颗被风吹起的沙子,但我无法改变风的方向。”关于在银行的那几年的所感所悟,实在太多了。
交流,无论是在友情上,感情上,工作中,甚至在企业文化的营造中,它都应该是需要被持续的强调和关注的。一天晚上的头发也许不会堵住排水口,但害怕的却是在不经意中产生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