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7万亿美元,相当于其2024年名义GDP的1.27倍。这一数字远超经济总量,标志着债务已进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
按美国人口3.42亿计算,人均负债约10.8万美元(约77.57万元人民币),远超用户提到的“1万美元”。这一负债水平是战后人均GDP的1.65倍,意味着普通美国人需要“不吃不喝工作超过20年”才能还清。
自2024年11月的36万亿美元到2025年8月的37万亿美元,仅用9个月增加1万亿美元债务。而此前从35万亿到36万亿仅用了3个多月,增速是过去25年平均的两倍。若按当前日均增长220亿美元(每秒5.5万美元)的速度,2030年或突破50万亿美元大关。
美债37万亿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贸易及政策应对三个层面。
一、金融层面:直接损失与资产安全风险
1. 外汇储备账面损失
截至2025年5月,中国持有的美债已缩减至7563亿美元,创近16年新低。若美债违约或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中国持有的美债价值将缩水,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账面损失。尽管中国已通过减持降低风险,但持有规模仍庞大,潜在损失不容忽视。
2. 美元资产安全性受挑战
美债信用降级已触发全球资本撤离,主要债权国(如日本、欧洲)面临资产减值与货币贬值双重压力。中国作为美债最大海外持有者之一,其美元资产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外汇储备的稳定。若美元信用进一步受损,中国可能面临数千亿美元的潜在损失。
3.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美债违约可能导致国债收益率暴涨、美元汇率大幅下挫,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中国虽已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如增持黄金、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增强抵御能力,但仍可能受到短期市场波动的冲击。
二、贸易层面:出口压力与供应链风险
1. 外需下降冲击出口
美国债务问题恶化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外需急剧下降。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回调的原因之一便是出口陡降。若美债违约导致外需再大幅下降,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可能加剧经济下行风险。
2. 进口成本上升
美元走弱虽短期内可能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但长期来看将推高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成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度较高,美元贬值可能加剧输入性通胀压力。
3. 全球贸易体系震荡
美债危机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的震荡,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为缓解债务压力,可能采取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加征关税),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抑制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
三、政策层面:应对策略与长期布局
1. 多元化资产配置
中国已通过大幅增持黄金储备(突破2500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等措施,分散外汇储备风险。这些战略性调整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策略从单一依赖美元转向多元化资产配置,增强了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2. 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百万辆大关,“一带一路”倡议与上百个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双边贸易规模快速增长。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构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安全缓冲带。
3.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为各国提供多元化的融资选择,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人民币国际化已从单纯的“贸易结算”升级为“金融交易+储备货币”双引擎驱动,进一步规避了美元霸权的风险。
美债突破37万亿美元,对于未来走向判断。
短期内,美国政府仍依赖“借债续命”,但长期面临两大死局:
在经济层面上,若利率维持高位,到2030年利息支出或吞噬40%财政收入,迫使美国在“债务违约”与“恶性通胀”间二选一。
在政治层面上,两党关于提高债务上限的博弈将更激烈,2025年《财政责任法案》到期后,可能重演2023年的政府停摆危机。
美债所存在本质矛盾是,问题源于“既要低税收维持消费主义,又要高支出维系霸权”的结构性失衡。这一模式已难持续,全球正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