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姐说」
每一个人思想与观念的建立,都源自他所受到的教育;
教育,是文明的延续,也是文化的体现;
而文化差异其实是源自教育理念的不同。
“贯通中西,教育新思维”是致知学堂一直在坚持与推广的教育理念,而对比和了解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正是我们拓宽思维、取长补短的绝佳途径!
基此,致知学堂「儒姐说」栏目正式启动啦!我们很荣幸能邀请有着中美双重文化背景、对中美文化差异有着细致见解的美籍华裔妈妈--儒姐每周就不同话题跟我们分享经验,为我们
搭建一个捕捉美国日常细节的窗口,让我们在学习与自省中有了真实的参考。
关于「儒姐」
美籍华人,是一名家庭主妇,多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见地。其女儿毕业于三藩市音乐学院和哈佛大学,儿子现就读于美国排行前30的洛维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
在美国,是没有德育课这个概念的。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德育培养,但在没有规则执法不严的体制下,触犯道德底线的问题与人却越来越多,民众没有安全感,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也不敢扶与救。于是,在德育问题
成为热话的同时,社会与学校的德育课也相应地迅速开设。
然而在美国,是没有德育课这个概念的。
美国的国民道德培养,没有专门的课程或场所,它是日常的、连贯的、从细节里渗透的。
这里的公立小学、学前班在开学之前,学生会收到一本厚厚的的学生手册,里面都是要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的守则。而最后封底上印着美国一个著名作家的一句话:我们是上帝的礼
物,而我们的行为是送给上帝的礼物。
无论学生是否信奉上帝,但他们会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中学会遵守守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自律。
学生从学会自律,开始懂得自爱,产生自觉,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价值观。
在感恩节期间,老师会指导学生制作手工感恩卡,让他们在上面写上要感恩的人或事、物,引导学生懂得和珍惜别人付出的价值,理解人的互存,并学会分享,去帮助别人。
而这些教育,不仅来自学校,还需要家庭教育来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有效的教材,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不可分离、不可或缺的。
美国是基督信仰的国度,大部分人还是很有爱心的。比如在高速公路你的车坏了,有的车经过会问你需不需要帮忙。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亲戚刚到美国不久,去临近一小城市看朋友
时迷路了,沿着无人的大街走了好久才遇到一出门倒垃圾的太太,可惜英语不灵光,比手划脚了半天都没结果。后来这位太太直接打电话叫她女儿开车送他到朋友家,到了朋友家放
下他,道别后就走了。
这个也许就当时开发垦荒这片美洲大陆时留下的精神,当时的印第安人就是这样帮助那些清教徒的。每年法定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也是从这里开始 。
在1620年,五月花号船满载英国受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当年冬天,不少人饥寒交迫,染病身亡。在印第安人帮助下,新移民学会了狩猎、种植,并在来年迎来了丰收。他们邀请印第安人庆祝节日,感谢其帮助。
后来,美国将感恩节定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地位有如我们中国的“年三十”,是家人朋友团聚分享的重要日子,其重要性仅次于圣诞节:在这
天,人们不管多忙,相隔多远,都会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团圆庆祝,享受美食,分享乐事,感恩过去一年或生命中的人和事。
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感恩不仅是因为一个节日,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在日常用行为来体现的哲学。德育对于他们亦是如此。在这里,别人对你的尊重不是来自
你的出身,而是来自于你的行为。
我们致力于运用西方的思维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民族自信心,从而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