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用微笑生活。
这是我的第48篇周记,10月21号到10月27号。
今天想记录在樊登读书会听到的樊登老师自己写的《如何读懂一本书》。
我喜欢读书,也常写读书笔记。但我那次和菠萝的对话后,发现自己从阅读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并不多,这让我很是沮丧。看到樊登老师要讲这本书,我就挺感兴趣的。第一时间听完了它,然后又听了第二遍,今天我想再听一遍,并且写一写我听到的方法。写下来会更有力量。
也许有人会说读书没用,读那么多书,不如多与人交谈。可是,不读书,你能与孔子交谈吗?你能与牛顿交谈吗?你能与拿破仑交谈吗?……
不读书,我们大多只能陷在自己身边的圈子里,被困在同一个时代,和身边大多数人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却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要突破困境,读书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最大的改变都来自于读书,读博文、电子书、纸质书。读研究生之前,我的生活就像一个静静的池塘,没有丝毫波纹。读研之后,我开始买书、读书,在网上读许多许多的文章,我发现了更有趣、更广阔的世界。
我从读小说到教育类的书,再到哲学类的、心灵类、心理类的书籍,越读越觉得丰盈,越读遇到的人越优秀。感谢书籍,带给我不一样的世界!
读起来,就会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当隔了很长时间没读书时,会觉得生活很枯燥,感觉未来没多大希望,这是很可怕的事。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
可是说句实在话,如何读懂一本书,我还不太得其要领。听了樊登讲的如何读书,才有了一点眉目。
首先,不能只是读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只读能看懂的书。
这种在书中找到自己已有经验的感觉,确实令人兴奋。但这是一个陷阱,千万不要掉进去。打个比方,如果学生只做自己会做的题目,那么他们还能越学越好吗?不能,只能在原地踏步。
要多去挑战自己看不懂的书,慢慢啃,一点点懂,就在提升能力,获得未知。当前看不懂,可以先放下,过段时间再去读读看,可能就读懂了。
就像我读《苏菲的世界》,第一次觉得读不下去。隔了一段时间再去读,发现能看进去了,但后面又有点困惑读不下去,我强迫自己读完它,合上书,再回想一下。发现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觉得有趣。
其次,不要第一次读一本书,就在书上划很多所谓的“重点”。
这样做会让大脑误以为你读懂了,实际上关上书,自己划了些什么,完全想不起来。樊登说,开始不建议划书,而是建议去回顾。例如读完一节一章,合上书回忆一下,框架是什么?作者想说什么?还可以拿出一张白纸画画脑图。
我体会比较好的是,看完了写写读书笔记。但我发现了自己一个缺陷,就是看完一整本书才写。现在觉得应该读完一节或一章之后就写,这样才能深入思考。我看完《被讨厌的勇气》时,读第一遍时就没有在书上做任何记号,也没有写任何笔记。当时还没有听樊登老师讲如何读书,可是我直觉那样做的话,会浪费那么好的书。然后读第二遍时,我开始划“重点”了,现在发现还是错了,因为划完“重点”后,我就不想再动笔写读书笔记了,所以到现在都还没写第二篇笔记(我本来想每一小节都写一写读书笔记的)。不过,我迟早会写的,因为那本书读起来有点累,但是读完感觉很有味道,就像啃骨头上的肉,麻烦,却味美。
第三,读书时,不要有干扰在旁边。
这点我做得非常不好,手机总是放在身边。时不时地被打扰,这很不好。还有,有时候看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想立刻去网上查看一下,弄明白再看。但这时候往往注意力已经被打断,收获就会少很多。
以后读书,就把手机调到飞行模式,或者放远点,给自己定个看书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半小时之类。
第四,可以尝试讲书。
嗯,这个我有兴趣。向别人讲书,是内化书中精髓最好的方式了吧!就像我们讲课,讲着讲着,一节课的脉络就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挺认同磨课的。磨一次课,能力会得到一次极大的提升。不喜欢上公开课的老师,要么是极懒的人,要么是极不自信的人,要么就是比较短视的人(因为没看到上公开课的即时奖励)。
将来,像樊登老师这样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暂时还想象不到机器人讲书能吸引人听。因为对着讲稿讲书,和没有讲稿的讲书,听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真人讲书,传递的是一种能量。
每一本书,都在传递一份能量。近段时间,我忍住了买书冲动,一直在重复看几本书。我常有种“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着急,尤其是几天都没看纸质书的时候。
生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运!好书那么多。而我最需要做的,就是静下来,随手拿起一本书,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