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隔着一块大陆加一片大洋,还是会和母亲意见不合。她一着急,就顺口而出,“我看你是书读多了,太迂了,以后再也不给你寄书了”。
回头想想,她说的也真没错。且不论向好还是向坏,书确实可以改变人。
儿时吃过的一颗青菜,早就被排除了你的体外,也许成了化肥,又变成了新的青菜;也许连化粪池都早就被拆迁了。漫漫人生中,实在不值一提一颗菜。可那颗早就不复存在的,甚至找不到证据证明它曾经存在过的青菜,其实已经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再也分不开甩不掉。也许,那天晚上睡下以后,它化成了一公分的脊椎,尽管第二天不可能有人察觉你长高了一公分。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坦言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早就记不清他具体说过什么。可如今再看任何一部小说,闭上眼,就能知道这是不是一首好曲子。
传说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海。近来的考古研究证明了这点。道理很简单,水银还在陵墓内流淌,并没有泄露,可是地质却被改变了。就像先秦楚人寻觅矿石的方法之一,是看花色。漫山红,很有可能是铁矿;遍野蓝,很有可能是铜矿。
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每个人念过的书,多数早就忘了。可它们却成了我们谈吐的一部分。
又有时候。我又会思考,这些无形,甚至无用的东西,如诗书,到底对人类有何意义?不读书,还不是能平平安安过一生吗?
感谢左脑和喉头的演化,数十万年前,智人渐渐能清晰表达自我,而不像野兽般只会嚎叫了。老人们在篝火边,开始讲述过去的故事,而年轻人正期盼着未来。
当动物们只能把能力传承一两代之时,智人已经开始了无限代的积累和传承。在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时间中,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可是看看现在的智人——我们,并没有比他们更聪明,我们的科技却有了井喷式的突破。如果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把当时一个婴儿带到现代来接受教育,这个孩子可以跟你我一模一样。而当年的狮子,如今还是吃着生肉,只不过当时它能轻易吃到人肉,现在,恐怕很难了。只因它们的祖先太容易看到眼前的新鲜的肉,而忘记眺望远方了,而我们的祖先,因为不容易看到眼前的食物,还要担心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于是一直在想办法进步。
可更重要的是,在同一片星空下,我们学会了遐想,我们拥有了想象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抽象的事物了。比如钱,就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只是因为大家都认同这张废纸可以作为交换别人所有,而你所需物品的凭证,于是产生了信任,产生了交易,产生了流通。比如民族、国家,都不是可触可及的,只因我们深信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接受的人多了,于是我们成了华夏儿女,我们的国家成了中国。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恰恰在于,我们能相信抽象的概念,如图腾、如国家、如上帝。且正式这些东西,从一开始,就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所谓胡虏无百年之运,为什么中华文明独立于历史长河3700年,被中断,却从未消亡?如果外族不接受我们的所深信的那些不存在的东西,如文化,结局无非像元朝般回到草原。如果外族接受我们所深信的文化,那么他们就成为了我们了。其实汉族,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里面究竟混杂了多少不同的血液,没有人说得清。
心理学界有一句名言: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如果你想成为什么,就先假装你自己已经是什么了。如果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憧憬过那些他们当时根本想象不到的美好未来,那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世界。
读书,有用吗?
没什么用。现代社会,哪怕只是卖力气,没有哪里活不下去的。
读书,有用吗?
有点用。否则我们靠什么来传承,又传承什么给我们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