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读书比较杂,基本是哲学,美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范畴的书。反而故事现象书看的少,都是抽象的书比较多。同时自己这一年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日写作,把经历过的,读过的内容重新按照自己的实践理解,把思考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近我就在回顾自己读书和写作的成果,并希望因此可以成为后续成长的经验。
其实把读书这件事打开来看,不过是我们输入信息的一个方法罢了,通过阅读的方法把信息输入进来。
但阅读本身只是一个输入过程,要真正让阅读有用,我认为还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
1、输入信息的质量,即我们阅读的对象。书籍类别很多,有的是为了打发当下时间而形成的故事内容。有的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内容。类别复杂多样,但仍然还是存在选择策略。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认知成长,为了少走弯路,要学会寻找第一手信息,即每个领域的真正专家的书籍。选择的方式,可以是搜索,豆瓣,或者知乎看看别人的推荐等。选择第一手信息特别重要,打个类比就是,我们买菜,一定要买最新鲜的蔬菜,而不是下班经过太多菜贩子洒水处理后的蔬菜,已经失去蔬菜本身的营养了。
2、大脑对信息加工和使用的方法:我认为这是读书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输入再多的信息,真正要变得为己所用,都需要自己的再加工,并形成自己的行动路径。在这方面,我更喜欢用一个词来说明:
模型。
我们阅读的是信息,大脑收获的却是模型。我们看一本书,其实看的就是这个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总结出对该领域的高效认知模型。
因此,阅读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是否看完,应该是有没有看出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模型,并因此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认知输入。同样用蔬菜的类比就是,我们看书真正看到的是加工蔬菜的火候,做蔬菜的模型。否则再好的蔬菜,我们最终不会做,也是没有办法形成一道美食的。
这才是我们看书的本质,从专业的人那里吸取专业的做事情模型,并通过思考实践形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我们看书不要只看书中表象的华丽,更要学会洞察形成表象那背后的逻辑模型。
例如读庄子,读的是有为无为,变与不变的认知模型,读进化心理学读的是从进化视角思考人的行为模型,读美学,读的是简洁的思维模型。
从这个视角观察过去,其实我们不能关注自己读书的数量,而在于读书的质量。
我们通过阅读接收到专家的一手专业信息,并通过我们的思考,形成自己也能理解的专业模型,并主动践行反馈,真正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才是读书的关键意义所在,读书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这就如同自己每天写作一样,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自己知道自己的语法不通顺,用词不准确,这都是自己要优化的地方,但自己也更深刻的认为,从当前的认知出发,写作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优化自己的思考模型。
在我心目中,写作的本质是优化自己思考模型的一种刻意练习方法,跟读书的逻辑如出一辙。
没错,我们读书读的是信息,收获的却是专业模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