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买了一套《曾国藩》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为:黑雨、野焚、血祭,初一看觉得是人物传记,翻看深入读了之后才发现是一部作者唐浩明潜心20年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刚买回来时还是很有兴趣,第一步一直随身携带,在出差的的高铁上有空就拿出来翻翻,但时候后来慢慢就淡忘了,上部已经翻完了,但是也随着旅途把上册弄丢了。今年适逢疫情,得空在家,看到书架上剩下的中下册,于是乎花了几天时间就把中下册看完了。
曾国藩这个人物形象第一次走进我的视野印象中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电视剧《太平天国》,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亡的过程。当时对曾国藩说实话没有什么好印象,那个时候的印象觉得他是坏人。
随着年龄增长,对于曾国藩的理解和认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所有地摊上卖书的好像肯定有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工作后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做法也被一些人不断地灌输。还有就是曾国藩家书也是红极一时,被奉为治家的经典。
《礼记》中有一段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孔子关于如何做君子也有一段论述,《论语·宪问》中记载: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于是乎在儒家文化中,中国文人的骨子里面根深蒂固的烙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景。
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
书中有一个场景,曾国藩在一个黑雨滂沱的夜晚即将临终时,让他的儿子曾纪泽当着曾家人的面,念的临终遗言里面,描述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什么是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对自己的言行也能做到谨慎不苟,不需要任何人监督。“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还常常反省自己,但凡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曾国藩有一个坚持一生的习惯就是写日记。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失败,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无论是家人,还是至交好友都能敞开心扉剖析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它能能够笼络一批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事实上从书中,曾国藩无论是对人才、对亲人、对朋友都是毕恭毕敬。
三曰求人则人悦,凡人之省,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这一条强调的是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书中多次有提到追随曾国藩的人中很多都是基于这种信念的支撑,这种家国情怀的支撑一路跟随。比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彭玉磷和康福这两个角色,这两个人追随曾国藩从最开始的练湘勇开始,一直到最后,从来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不是加官进爵。而是被曾国藩这个儒生想要实现天下大同的这个伟大理想所折服和吸引。
四曰习劳则神钦。是指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曾国藩得功名时已经是年龄相对来说很大了,而且是考取了多次;靠的就是坚毅的品质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的精神。在湖南创建湘勇,刚开始也是遭遇湖南官场的排挤,面临这个重重困难与阻碍,但是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攻打太平天国,一打就是十几年,最后还是成功了。你说曾国藩运气好,在这本书里面更多的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情,那么终究会得到回报。
曾氏的修身养性的为人法则在今天看来,也是不错的道德行为准则,因此曾氏家训名扬天下,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与喜爱。
齐家
如何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的社会,这些都是人们面临着的一些困境和难题。不论你是圣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不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巨富商贾都会面临着这些人生的烦恼与忧愁。
对于父母,曾国藩在练勇期间,父母去世,他回家奔丧,要安古制守孝三年,后来被夺情。
至于兄弟,他的几个弟弟先后投入战场,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对于兄弟之情很看中的曾国藩时刻不忘为兄弟的利益得失考虑。曾国荃是太平天国战争中后期曾国藩重点倚重的九弟,曾国藩不仅会指导弟弟的文化上的缺失,同时充分利用他的优点。这种和和睦睦的兄弟相处场景在书中又多次深夜谈心的场景描述。我们现代人不知道现在的兄弟之间还有几人能够在一起深夜谈心的。大都被世俗的凡事纷扰,只是血缘上有的代际关系吧。
欧阳夫人在书中的际遇从现代人理解来看也是比较幸福的存在了。遵循着相夫教子的好传统,成为丈夫坚强的后盾。给曾国藩建立强大的后方,曾国藩长达十几年在外行军打仗,其中有一个细节,欧阳夫人写信给曾国藩,说军中大都男子,较粗心,希望曾国藩纳一个小妾,照顾曾国藩最开始曾国藩一直不同意,经好友彭玉磷苦心相劝最终同意。后期曾国藩任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欧阳夫人才能与丈夫有了重逢的时刻。当然实际历史真相不得而知,但是这样一段从一而终,美满的婚姻让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了。
在这部书中,提到曾国藩两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关于儿女教育和婚姻在书中有所涉及。曾国藩反曾对人说:我不希望子孙做大官,只望做明理晓事的君子。其中有一段儿子曾纪鸿跟曾国藩关于读书的对话。
纪鸿问:儿子读书十多年了,总像还未得到读书的奥妙似的,父亲,这读书到底有没有诀窍?
曾国藩的回答,其实对我也很有启发,我觉得这是不会随时间流逝会发生变化的。曾国藩答到:读书没有诀窍,就在熟读深思,依我之见,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看指的是默看,读指的是高声朗读,写指的是抄写,作指的是自己亲自写作。朱子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对于子女婚姻方面,在曾国藩晚年自己曾对于选女婿方面做个一个检讨。曾国藩一共五个女儿,前四个女儿都是曾国藩挑选的,但是四个女儿的家庭都不太美满。这个跟曾国藩识人的美誉可是有点不符的。曾国藩自己曾总结:过去选女婿,其实不是选本人,而是选父亲,父亲好,并不能保证儿子就一定好。还有过去选的是小孩子,没有长大成人,小时候聪明可爱,长大后并不一定成器。对于最小的女,曾国藩选择是一个没有考取功名的,而是有留学背景在机器制造局做商业管理的人才。
总体来说曾氏治家在后世被奉为经典,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其实还有很多的细节,值得大家去思考和深思。还有很多地方会引发大家不一样的思考。
治国
曾国藩官场经历也是起起伏伏,经历了很多坎坷才最终位极人臣,实现了他作为读书人在功名上的终极目标。可是对于如何做一个好官,怎么去时间,实际上他也面临着很多难题,面临着很多的挫折。这其中有不得志的抑郁,也有复出后的雄心壮志。
首先,我们来看下曾国藩作为一个文人创建湘勇到湘军的过程,这里面其实也证实,曾国藩再指挥打仗方面的才能可能并不突出,但是他擅长用人以及协调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
晚年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年老的曾国藩处理了两个比较注明的官场案,一个是任职直隶总督时,天津发生的洋人传教士与中国人冲突的案子,这个案子曾国藩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委曲求全,外惭清议,内愧神明,让他名毁津门。
另外一个是轰动当时的刺马案,最终的解决虽然说不一定是曾国藩本身所期望的那样,其实有悖于其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但是得兼顾全面。
平天下
天下大同,对于曾国藩那个时候的环境来说,从他创办湘勇时还有那么一点想法,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曾国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他可能已经无能为力了。
书中左宗棠曾评价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确实为了实现读书人心中那个永恒不变的梦想,曾国藩确实发现任用了一大批人才。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曾国藩极其推崇和重用的人才。也正是因此,他才得到当时天下士人的认同。
书中有一段曾国藩一个梦境场景,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断,里面曾国藩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喝酒畅谈太平天国战争的结束时洪杨内部矛盾,导致了其分化瓦解,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曾国藩正好赶上了。
当时攻下江陵后,曾国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子当年恢复江南贡院,为国家选拔人才。
在和西方列强的交往中,曾国藩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科学技术的落后,提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用以自强。其中还让自己的儿子学习数学等学科。
创办安庆军械所,到后来的江陵制造局,上海的机器制造局,开创了洋务运动的先河。同时翻译大量当时外国文献,派遣留学生的举动,也从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认知和进步。
整本小说很精彩,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一部好书。其中还有很多的引发思考的东西需要你去书中自己去体会与发现。
毛主席和蒋介石都对曾国藩的为人极为推崇。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曾国藩,强烈推荐大家阅读由唐浩明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