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的每年11月7-8日之间,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主要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大部分人都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其实,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仅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但无论是否进入了冬天,那如翠如霞如嫣的春夏秋不得不与我们告别了。冬的深沉,冬的萧瑟,冬的大咧,一步步朝我们走来。我们不能评价冷酷的冬到底好还是不好,但唯有她能让我们体验着四季的交替,感受到冷暖的历练,正是这样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坚持和期盼。
当寒风擦脸而过,当冰雪纷沓而至,当开门目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一霎那,我们会惊呼,万物之灵,只有冬季的美是不同于任何季节的美,她的勇敢,她的刀斧神功,她的世界,是唯一不用人类创造的世界。
这样的立冬我们该怎样庆祝呢?这样的立冬,农民是怎样的劳作呢?
立冬历来就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的时间。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多彩的习俗活动。做好了迎接,“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的准备。
在汉魏时期,这一天,天子是要亲率群臣迎接立冬的,并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力求死者保护生灵。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如果按照气候划分,我国真正入冬还要要推迟20天左右。尽管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这时深秋霜雾咋起,北起秦岭、黄淮,南至江南北部,都出现了初霜。
一夜之后露水打湿了土地草丛。把干涩的大地带来湿润和安慰,而经过这样霜打过后的红薯萝卜更甜更滋润。
但处在深秋“小阳春”,稍有变脸,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就直逼寒冬。此时初霜期下却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冷冬的俏丽金黄,灵动飘舞,如嫣如霞若梦。
然而寒风料峭中,树木急剧萧条,“四季如春,一雨便冬”,有时一夜间的大风和冷空气,会把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使得行人脑袋缩进颈窝,夹紧腋窝加快脚步。整个冬天都要这样严阵以待。
初雪就要来了,高原雪山上的雪也不再融化,大部分地区会有雨、雪、或雨夹雪、霰、冰粒交错,甚至如春的江南也要飘雪……
立冬的南北两方,纵跨数十个纬度,本来的温差立冬后更加拉大。南方可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北方的早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中国作为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立冬这一天总是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立冬后水结冰;土地冻结,野鸡和其他鸟都不见了,唯有剩下外壳和野鸡相似的大蛤(蜃)了。
但古代冬季里拜师贺冬却很盛行,贺冬亦称“拜冬”,汉代即有此俗,宋代逢此日,也是更换新衣,庆贺往来,如过年节。清代更是“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顾禄《清嘉录》。
只是到了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才似有简化的趋势。
立冬是冬泳爱好者们最桀骜精彩的时刻,他们成为立冬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立冬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而人类不能冬眠,反而要立冬补冬,聚元气壮筋骨,抵御寒冷。
我国民间向来坚守时节表,即二十四节气的“节”者,是草木新的生长点也。而立冬时认为吃饺子就是有秋冬“交子之时”的寓意。
古代还把瓜代表结实,因此立冬要吃倭瓜,倭瓜从夏天但冬天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再蘸醋加烂蒜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种麦正当时”,农民开始入冬后的忙碌,晚稻秋收晾晒入库,小麦开始耕田耩地冬播,还要力尽冬修水利冬季积肥,为来年的生计打下基础。
而菜农立冬后做好保护蔬菜的大棚搭建及大棚管理是重中之重,白天他们要在气温高时揭膜通气,晚上要把大棚四周严实密封。
老百姓关于立冬谚语,生动实用。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诗人们关于立冬的诗句更是诗意盎然。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春天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
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
秋也严寒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
冬也阴气积聚兮,愁颜者为之鲜欢。
你好立冬 ,感谢你送来了冬天。
问好立冬,你让世界变静了,让我们的心灵也小憩了。
我们欢迎立冬,我们做好从容与淡定,我们在四季里把岁月体味,有了冬天,春天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