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了《古诗二首》中的两首送别诗《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
因为是轻车熟路的老教材,加上近期额外工作繁重,课前便没有再次备课。
一上课就问孩子们,这两首是什么诗?还真有孩子回答得出——送别诗。
接着,我们回顾了之前学过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引领他们一同再次体悟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不同心境。
然后,我们一起学习《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可是讲着讲着,就发现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教参介绍的不够详细,只能告诉孩子感兴趣的话课下再去查询。
接下来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表达特点方面的异同,提到两位诗人分别是边塞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进而帮助学生感悟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最后当堂背诵默写,做到即学即会。
课后反思教学,发现自己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准备便凭经验去教学,这是极不妥当的做法。
二是关于古诗的创造背景了解不深入,仅凭教参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为什么我在之前的教学中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大概是习惯了照本宣科地讲吧。
三是关于高适是边塞诗人的说法误导了学生,导致学生以为《别董大》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的景象,而我因为不甚了解,也未置可否。后来查资料才发现,此诗作于睢阳(今河南商丘),那诗中景象自然也不是边塞之景。对于此知识性错误实在惭愧,下午的课上立即向学生道歉,并纠正了错误。奇怪的是,教过那么多遍的诗,竟然还有疏漏,我之前的教学得有不用心啊!
四是学生的课前准备也不足,我应该课前安排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所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总之,这节我自以为可以信手拈来的课,上得错漏百出,正应了市教研室豆姐的那句话:“你偷过的懒,都会在将来成为打脸的巴掌。”
而我今日偷的懒,都没来得及等到将来,就在今天已经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
也好,让我这颗沉沉欲睡的心,警醒一下: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教学,也容不得半点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