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位至圣先师,他是儒家的创始人,大名叫孔丘,字仲尼。谁一旦听到他的名字都如雷贯耳,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孔子为什么可以这样震撼人心?孔子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那么容易,他原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当你真正的走进孔子时,会发现他是多么的不容易与艰难。想要成为一个“圣贤”,首先就必须刻苦学习,并且也要灵活运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孔子在他的自述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志于学呢?这种“学”是不是只是讲今天我们普通的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他的“志于学”。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国君,而宋国的国君的祖先是微子启,他被周武王分封到商丘(就是宋国的所在地),而微子启的的祖先是商朝的王,而商朝王的祖先是上古五帝中的帝喾的儿子“契”,帝喾是谁?上古的三皇五帝中的其一!所以孔子是名门之后。但是后来他的先人在宋国遭受了内乱,于是就逃到了鲁国避难。所以在孔子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失去了贵族本来该拥有的家境与权利,到了“士”这一阶层(“士”这一阶层是春秋时期最低一等的贵族),变得和平民差不多了(只有少数人知道孔子是名门之后)。
孔子的出生也是很卑贱的,因为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是不正规的婚姻夫妻,而且还是没落贵族。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而且受到了家人的排斥,孔子只好和母亲相依为命,背井离乡,之后勉强做一点粗活来填饱肚子。可以说孔子小时候是非常的惨,比常人更惨。母亲颜氏在孔子17岁的时候死了,死了以后还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后来有人告诉他,他才将母亲和父亲合葬了。
一般人如果遇到这样的命运的话,他们可能会堕落、自暴自弃,自此放弃一生或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孔子并没有这样,这种命运并没有使孔子堕落。他不断地努力,在贫困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喜好,刻苦的学习。母亲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帮他。孔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礼。孔子是没落贵族,家里有很多用来祭祀的礼器,他一没有事情就在家里玩先人留下的礼器,自己也不断地习礼,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就这样,跨越了童年的悲惨命运的孔子长大了,他开始有一番作为。自己也学习了当时贵族应当学习的六艺,由此名声就渐渐的在世人耳中传播起来,并且当了一个小官,同时也开始了自己“不要钱”的教育生涯。孔子也在不断地学习,他也在一步一步的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走着,不断地吸取以前的教训而创新,改善当时春秋社会礼崩乐坏的情况。
“志于学”与“志于仕”是不一样的,“志于仕”只是为了利益、权力而去做官,并不是想真正治理国家、有真正的政治理想。而“志于学”是学给自己的,不断修炼和提高自己的德行与修养,将内在我的精神发展做好,最后再通过政治而发扬出来、发表出来,让人们知道并遵守。而孔子就是“志于学”,孔子就是因为“志于学”而发奋向上,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们都知道孔子这一生的主要的职业就是一个学习者、老师,他也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想当官,但它的当官并不只是表面上的想当官,而是真正的想帮助人民、恢复周礼,消除礼崩乐坏,将春秋变为一个小康社会(孔子当官并非想拥有钱财和权力)。
但是这种机会却非常少,很多人邀请他去做官,但是他并没有去。还有的时候是他先是说要去,可是最后并没有去。
孔子不是想做官吗?但是他为什么不去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从政者都是“小人”,孔子的主张与政治理想和他们的主张是不一样的,如果去做官的话,他肯定不会被重用,当然也实现不了理想,更实现不了内在的精神。
孔子当官就是想将自己内在的仁德通过政治而传播出去,而且得到应用,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到“志于学”。
每一位圣人背后的艰辛与努力都是不同凡响的,屹立不倒而奋发向上,最后成为一代圣人。孔子也没有放弃自己,更没有使自己崩溃,反而突破了当下的命运,成就了理想。
孔子还有下一个目标吗?他可以达到吗?
请看下集:孔子—立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