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之——成长。
一、专业发展之所以难就难在突破完善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一方面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潜意识,很少从自身思维找问题,而是容易归罪于客观外在辩护,实质就是维护原有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即使有人能认识到症结所在,也找不到突破的办法,或者畏惧突破过程的艰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书是无用的,因为没有一个名师是靠坐在书斋里博览群书而拥有强大专业能力的,如果把书籍当作盛满妙计的锦囊,希望在遭遇困惑时,从中拿出一个妙计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幼稚的。
读书当然是有用的,哪一个名师身后没有站立,若干本深深启发自己的经典书籍,阅读虽然提供不了解决当下困难的具体方法,但可以提供一种理解,在高度理解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发生。
二、专业发展就是不断的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的图书,学科老师要研读一些经典书籍,拥有丰富坚实的学科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武器库。
三、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类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环境塑造的人,而是人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拿到一本书,遇到一位名师,仅仅是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个环境并不能全然的改变塑造你,只有你主动想去了解这本书这个人在与熟人的不断相互作用中,认知才能真正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使购买阅读的书籍,认知并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
四、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改变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任何人在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都无法逾越的法则。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每个人的专业发展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两条完全相同的专业发展路径,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彼此启发而已。
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的局限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你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穿越这些,意义何在?拿什么来说服自己把生命交付与教育,把心灵完全献给学生,是什么让自己可以一次次鼓起勇气重新开始,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
或许我们有孙悟空的非凡本领,但不是本领,而是唐僧坚如磐石的信念才是取得真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或者是有七情六欲的猪八戒或者是踏实而平庸的沙僧,但如果有了唐僧信念的引领,就有了成佛的可能,取经路上的妖魔,表面阻碍了前行的道路,实际上是来助我们成佛的,历经磨难,去除浮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除了相信种子,还得相信岁月,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坚守,寂寞,孤独,付出,误会等等,可能到最后还是草盛豆苗稀,如果的确如此,难道一切就没有意义?深深的沉潜到一年中,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的积淀岁月,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经得住诱惑,然后未来某一天悄然绽放,成为一朵美丽的蓝莲花。
读完全文,心中豁然开朗,成长,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它是生命中最大的财富,除了成长,生命一无所有,除了成长,财富一无是处。无论你初升的朝阳,还是步入中年的大叔,抑或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来改变自己,就一定能成就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