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30-《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卷15
孟尝君
齐王把薛城(今山东省枣庄市)封给田婴(田婴是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齐威王之子),号称靖郭君。
靖郭君对齐王说:“各主管大臣的报告,您应该每天亲自听取并细心审核。”
齐王照做不久就厌烦了,全部委托给靖郭君代办。
于是,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靖郭君手中。
靖郭君想在薛城扩建,一个门客劝阻他说:“您看海里的大鱼,海网罩不住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大鱼一离开海水,小小蚂蚁也能置它于死地。
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上天,也保不住自己!”
靖郭君觉得言之有理,放弃了薛城扩建计划。
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地位卑贱的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
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他建议靖国君广散钱财,蓄养心腹之士。
靖国君觉得田文颇有才智,便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
宾客们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
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称孟尝君。
他四处招揽收留各国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为他们添置家产,给与丰厚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戚。
这样,孟尝君门下收养的食客常达几千人,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对自己最好。
因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
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便令门徒登徒直先去楚国护送象牙床回来。
登徒直不愿意去,他找到门人公孙戎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坏,我就是卖了妻儿也赔不起啊。您要是能有办法让我躲过这个差事,我有一把祖传宝剑,愿意送给您。”
公孙戎答应了登徒直的请求。
公孙戎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愿意请您当国相,是因为您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
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接受楚国象牙床的厚礼,那其他国家又将拿什么来接待您呢?”
孟尝君回答:“你言之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象牙床厚礼。
公孙戎听闻开心地告辞离去。
还没出大门,孟尝君将他叫了回来,问到:“你为什么这么得意洋洋呢?”
公孙戎只得将赚取登徒直宝剑的事情如实报告。
于是,孟尝君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到:“无论何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大家都来给我提意见。”
司马光对此举评曰: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
《诗经》写到: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采葑(feng)采菲,无以下体】。
孟尝君是做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雅度。
同时,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是这样评说的:
贤德的君子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
《易经》说:圣人收养贤良人才,恩泽及于天下百姓【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士人中贤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风俗,才干足以整顿纲纪,见识足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团结仁人志士【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
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所以贤德的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养士,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士人。蓄养一个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被普被恩泽,这是养贤士的真谛。
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是一个奸雄,不值得颂扬!
《尚书》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脏污纳垢的匪巢。孟尝君也正是这种情况。
感思:司马光亲自评说孟尝君,养士无别,盗用国库,沽名钓誉,这些行为在司马光看来,不仅偏离了君子养士的初衷,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1.君子养士之道:司马光认为,君子养士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 君子养士应该给予贤德之人优厚的待遇,以此来造福天下苍生,让国内的百姓得利。
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在养士时,不分良莠、不论好坏,盗用国君的钱财,结交自己的党羽,夸大自己的虚名美誉,这违背了君子养士的原则。
2.公私分明:司马光强调公私分明的重要性。他认为,孟尝君盗用国库的钱财来养士,这种行为是公器私用,对上欺瞒君王,对下侵吞民财,是典型的奸雄行为。
司马光认为,君子应该公私分明,不应该将国家的资源用于私人目的。
3.名实相符:司马光注重名实相符的原则。他认为,孟尝君虽然以养士闻名,但其行为并不符合其名声。
他收养各种门客,包括一些鸡鸣狗盗之徒,这种行为与其名声并不相符。
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名实相符,不应该为了名声而做出与其名声不符的行为。
因此,司马光将孟尝君评价为“奸人之雄”,认为他不值得被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