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另类”的丫鬟。
一个“触柱而亡”,一个做了秦氏的“义女”。
其实,也算不上另类,后面鸳鸯不是也跟随老太太去了吗?
古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宁国府后继只有贾蓉一个,而且未见有后。
难道是不孕有育?开个玩笑啊。
如果这是真的,更加难怪贾珍如此伤心了。
贾珍是长房长子,贾蓉也是,不过差了一辈罢了。
“长房内绝灭无人了”,才是贾珍最大的担忧。
秦可卿一死,更是戳中了贾珍的痛处。
所以,伤在背后的贾珍上演了一出悲剧。
然而,秦可卿死后,还有两个丫鬟,也开始了她们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或者至少在别人看来是如此吧。
接着我们再看丫鬟“瑞珠”和“宝珠”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以前,有买卖吃食的小贩和顾客常这样说,“先尝后买,知道好歹”,我们还是先欣赏原文吧。
原文: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她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叹。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敛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禁,实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于是,合族人丁并家下诸人,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
奇怪不?
奇怪的很呢!
两个丫鬟,一个死,一个甘为义女。
这又是怎么回事?
越发扑朔迷离。
其实,这不过又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罢了。
说故事前,先插播“三纲五常”。
据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哦,还有“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也就因为这些规矩,很多人或许是骄傲地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丫鬟讲究的是个“忠”字。
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秦可卿一起生活得久了,身上有了“蓉大奶奶”的品格,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其他地方也许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再想想晴雯为什么死都不愿意离开怡红院?
再想想后面,贾母死后,鸳鸯还不是选择了自尽,曾经沧海难为水,做过了高规格的丫鬟,也无法再适应低规格的奴才生活。
其次,当时还有一个“忠”字作崇。
袭人就因为忠心得到过表扬呢。
袭人原来是伺候贾母的,尽心尽力,后来指给了宝玉,心里就只有宝玉了。
总之,这两个丫鬟,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也许已经做出了在她们自己看来,于己、于主、于家人最优的选择。
当然一个付出了性命,一个做了死者的“未嫁女”,“披麻戴孝”。
下面再详解“瑞珠”“宝珠”二丫鬟“异常”行为。
先声明,我们都不是作者,不曾经历这个故事的真实背景,就算是作者,不知道可曾想过二个丫鬟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想说的是,这两个丫鬟这般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至少说是在当时。
为嘛呢?为嘛呢?
且见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