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字当然不是一个常用字,而且在碑帖中还有些地方不够清晰,但是它很难写,包含的规则很多,大家仔细往下看。
1,整体是个显而易见的方形。
还记得我们前文说过的喇叭形结构吗?类似“<”形。
无论是红色的主框,还是蓝色的外围框,都是一个明显的喇叭状。
看完整体,左右结构,我们再分开来看:
2,左边和右边,同样是两个小方形,但是必须得尽量细长,否则这个字太宽了没法儿看。
你看透了这一点,下面的一些笔画安排,你就有思路了。
3,左边部分结构和笔画的一些讲究:
1)简单的间距相等。
2)撇并不是太长,甚至没有超过下方的点,造成的结果是,下方的“点”成立左边部分的支撑,而不是长撇。这样写的意义在于,左边的支撑点往中间移,会缓解右边部分的支撑点的压力,而右边部分的支撑全靠“殳”的右捺。
不过说这么多,这么做并不是必须,如果撇写长了,右边的捺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3)撇的角度很小,几乎和竖笔差不多,这也是为了保证它的方体结构的成立,看上去才严整、匀称。
4)另外几个短横的抗肩比较严重,这么做的意义在于,保证横好撇的角度。
如果短横不抗肩,而保持水平的话,那么撇和短横的角度会接近90°,这样左边部分会看上去死板,因为毕竟左边是“尸”字头。
比如这个字:
5)“共”字的两竖是有讲究的,看下图(1)、(2)、(3)这几根红线,这是对间距的要求。
6)“共”字的两横,也有一些小讲究,主要是为了保持上文所说的“方体结构”,如下图的几个起笔和驻笔的位置,尤其是第二横,有意识的放短了。虽然效果不会特别明显,但这就是大书法家写字耐看的原因所在了,特别经得起推敲。
7)最后“共”字的两点,一是配合(2)、(3)两根红线,这样保证了下方的布白是均匀的,二是不能太短,得放开一点,它是左边的支撑。
5,我们再看右边。
1)第一个竖笔,不能离左边太远,否则这个字会很松散。
2)竖笔之后的横折,起笔要靠下一些,注意它是一定低于左边“尸”字的横折的(至少也会低于左边横画的延伸线)。
你会发现,左右结构中,右边顶端是横的话,都会低于左边。
这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因为你在很多字当中都会要用到!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右边带横的字,所有的字都是这种情况: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维”、“观”、“避”、“随”等等,不一一上图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左边是“言”字旁、“口”字旁等这种短小的部首,则可能不符合这条规律。
3)右边的“殳”字,有很多种写法,最常见的,就是如前文分析的这样,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反文旁。还有一种如下图:
其他的写法也非常多,经常可以碰见,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就好。
4)如果按照《九成宫》这个字的写法,右边部分上方的“口”字不要写宽,还是出于前文的两个瘦长方体的思路,写宽了这个字容易散。
5)最后的反文旁,撇短而捺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了。前文说过,捺是作为右方的支撑的,所以必须长,而左撇短则是为了让左方,并且撇的起笔位置,不能太靠右,基本上在上方“口”字的右竖下方。
“殿”字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