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肤浅地讨论一下艺术的本质,就像清风吹湖面那样肤浅……
可能接下来你觉得我说的都是鬼话,但我写的文字毕竟不是快餐,暂且将她比作一碗滚烫的汤吧,不是鸡汤,但你得吹着、吸着慢慢喝……
我喜欢一切美的东西,相信你也一样。但是,“人性”二字相对于我们喜欢的“美”来讲,往往令人唏嘘失望。不能否认的一点是:驱动你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并非精神,而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倘若让聪明的你来选择,面对世间繁琐刻板之事,你会选择面对还是逃避?在艺术表演中,若引用老子的“柔弱者生”的理论来解释,那自然可以大胆说明,演好每一个角色,都要柔弱,这个柔弱是什么?不是你的台词说的柔弱,也不是你的表情要柔弱。意为“柔弱真正的自己,让位与角色”,“自我”在意识形态里的存在度降有多低,你扮演的角色的代偿度就有多高。也就是角色塑造的越像。
表演是理性的,对应的是演员、角色和观众之间的感应。观众是感性的,对应的是表演的理想逻辑。
假设,我拍一部电影,暂且给它起名叫《球》,无论是在银幕中还是银幕外,倘若将但凡和这部电影产生关系的人(我们假设除观众以外的所有的演职人员、经历公司、出品单位等人,都是绝对理性的,观众是绝对感性的)都装进一个球里,会发生什么事呢?客体和主体的位置变了。
这个球里,刚开始还延续着迎合市场的思想是为主体存在。市场,也就是观众是客体,主体认为客体是不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的。后来发现行不通,哎?怎么这个客体如此挑剔,客体为什么会挑剔?
后来主体看这样不行,那我们换换位置吧!风水轮流转,你也来当当主体。哎?这还是没有办法拍,作为主体的观众,在面对客体的冷酷无情时大有直接石化的意思。
幸好在球即将破裂之际,双方选择都变成客体,将主体的位子让出来,轮流坐一坐。最终看起来是个美好的结局。
看到这里,我得负责任的告诉你,我全是在胡说八道。我只想告诉你,想学好你想学的,如果不找对的地方,遇不到好的老师,等待你的就是满纸荒唐言,你只有圈外凑热闹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