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曾赞军老师的《教育闲谈》节目。
教育闲谈这档节目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打算在这个平台上跟大家分享教育话题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操,从表象到深层内核,从历史故事到教育实事,可以说,在教育领域上,假以时间,这里将应有尽有。
我希望各位可以耐心一点,跟我在一起逐步探究和分解教育领域的许多话题。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不在于哪一步,也不在于哪一段的加速,而是匀速前进,贵在坚持。所以,我们不着急,慢慢来,逐步的展开。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对我最终走上了教育学的研究有重大的影响。记得在我大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看了一本课外书,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甑已碎,顾之何意?我们来看看它的出处,我们来看原文:《后汉书》卷68-《郭泰传》
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之名,三公俱壁,并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孟敏这个人,有一次他的瓦罐子掉到了地上,他连看都没看就离开了。林宗看到了,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他回答说瓦罐子已经碎了,看他还有什么用处啊?林宗因此觉得他不同一般,于是就劝他,让他到各处去游学。十年之后,果然闻名天下,三公都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去救治,这就是甑已碎,顾之何意的出处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好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无可挽回。那么我们就不要再为他去费心思惋惜和追悔了。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千层浪。我的脑海一直在思考它,乃至于到下午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我就走神。记得当时我们的教室在一楼,而我又刚好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眼睛看着窗外一条校道,一排树,树底下停放着许多自行车,突然有一阵大风刮过,其中一辆自行车啪一声被扔掉地上了。我看到一位老师匆匆忙忙的过去把他扶起。这个画面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在我的脑海中啊,依然非常的鲜活,不会忘记,因为这个画面对我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启发。
这两个启发就好像为我推开了两扇大门,当我从这两扇门走过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第一个启发是自行车一旦倒地了,人们为何总是条件反射一般的急急忙忙,立刻要把他扶起来呢?我们仔细想想,在生活中一定也有大量的此类画面。这种现象为什么那么普遍呢?人们为何对行为的意义常常不假思索?惯性与非理性是怎么形成的呢?所以我说自己以前的思维,调皮的没边,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这些问题在当时五年级的我来说,全部都是重大课题,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不过在瞎想的世界中,也不介意他到底有没有边际了,于是顺着这这些问题走下去,他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不过今天我们不谈这个,先按下不表。第二个启发是,我觉得人们急急忙忙的跑过去扶起自行车,这个举动是不理性的,它属于条件反射。
因为你扶起来,就给再一次摔倒制造的可能性。就地卧倒,他会摔无可摔,反而赢得了长久的安全性。让他躺在那里,和其他车辆相比,也只是停放的姿态不同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自行车并不会因为你快一些把它扶起来,它就能够减少一点撞击的损伤。不会了吧,只要是不小心的倒地了,摔下去,五秒钟之后扶起来和五个小时之后才扶起来,在损伤程度上并无差别。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紧张兮兮的跑去扶正它呢?人们假如不善于思考自己的行为意义,并且努力去优化它,就会以可笑的低效率的行为来指引生活,在旁人看来难免可笑。
这个画面正好和我脑海中盘旋的甑已碎,顾之何益这句话对上了。这是说,当一个恶果发生了,你再怎么难过也不愿意看到了。但你要承认这个现实,你的心情很难过,很懊丧,也不会改变这个结果,也不会让破碎的瓦罐自动回到未破碎之前的样子。也就是说,你的哭泣、懊恼,甚至哭天抢地也只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主观的情绪世界丝毫不能改变物理世界的结局。既然于事无补,那么又何必让自己心情糟糕,甚至因而诞生二次伤害呢?这样会扩大损失,很不值得。那么,是不是当恶果发生了,就不要再提了,甩掉了就好了呢?
当然不是,这只是甑已碎,顾之何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可挽回的事态一旦发生,迅速摆脱心理包袱,昂首展望未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可是假如你只会爽快的迅速甩开负面的情绪包袱,却未能从中汲取教训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系统,这还不算是智慧的做法,因为简单的乐观主义者和马大哈有时也能表现出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我认为在甑已碎之后,能够不动声色的迅速摆脱负面情绪,并且同时从教训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变成以后行事谨慎小心的人,才是那种进步最快的人。
这句话带给我的重要启发是,当瓦罐摔碎了,我们固然要摆脱那些于事无补的情绪困扰,固然要记住伤害和教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停的往上追溯那些原因,甚至穷究物理,越细致越好。这还不是亡羊补牢的意思。想要避免伤害和损失,正确而积极的做法应该是超前防御,把你的所有注意力和精力都调动在恶果发生之前的防范上面,事事争取,未雨绸缪,加强自己的超前运算能力,预见的后果先稳一步,避免了坏情况的发生,自己做充足了之后,一旦坏结果发生了,又能够迅速摆脱困扰,不让负面情绪萦绕,只有这样才是一等聪明人的做法,难道不是吗?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想要帮助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但是和他所带来的巨大的收益相比,我认为这点辛苦是值得的。所谓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菩萨因为看的比较远,具有远见,所以当一个因生起的时候,他往往就已经做出了反应,能够看到遥远的结局,于是在事情的一开始就加以重视引导,也因此烦恼从一开始就来了。
后来有人说知识是烦恼的源泉,也是类似的道理。而凡人就是因为对因果走向的运算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往往在恶果降临了,显现了,才晓得恐惧和哭泣,但这时候往往无法有效的扭转局势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人和菩萨都会有烦恼,虽然菩萨因为具有远见,看得远,难免会忧虑的比较早,比较远,看上去有点自讨苦吃,可是和凡人的烦恼相比,还是有高低区别的。因为那些愿意及早预判的人,自然会从经验中逐渐的修改算法,提高预判的准确性和对复杂事情的运算能力。因而总体拉长来看,有远见的人在与一群短视的人竞争之中,显然获利的可能性更大。正如英国的哲学家约翰穆勒说过的,快乐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高级的快乐需要通过恰当的培养和教育才能获得。做一个痛苦的人好过当一头快乐的猪,当一痛苦的苏格拉底胜过当一个快乐的傻瓜。如果猪和傻瓜对此持有意义的话,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品尝过高级快乐的滋味罢了。
你看,当时五年级的我都会胡思乱想,从一个瓦罐的摔破到自行车的落地,再到菩萨和凡人,又扯到了功利主义哲学家约翰穆勒。当然,这种种思考并不是在当天一天之内完成的,当天只是提出了这个命题,并未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它有许多角度是在以后几年中逐步完善的。后来我对自己的学生开玩笑的说,你们上课难免偶尔会走神,不过你们记住曾老师的主张,即使要走神,也要走的有水平,如果你止不住要胡思乱想,也要多想想那些高价值的话题,如果你做到了这样,即使考试不及格,也不算枉送青春年华吧。学生们听了总是哈哈大笑,他们觉得我这个人思维痛快。
好,再回来。以上内容谈的是我从瓦罐摔破的事情中学到了应对此类事情的豁达态度。可是,瓦罐带给我的最大价值还不是学会一种态度,由态度这一层面随着思维的涟漪荡漾开去,他带我荡漾到更广阔的地方。就是穷究物理的思维方法,如果说得到一种豁达的态度是一块精准化,那么后来的这个思维方法就是引导我找到了一个金矿。
我常常跟学生开玩笑的说,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一个人吃了一次亏才长一个经验值,那该有多笨呢?他这一辈子得吃多少亏才足够他的IQ充值呢?聪明人的做法是努力让自己吃一堑之后,利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思维和裂变方法帮助自己增长几百个经验值。
在吃亏和遭受伤害之后,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河流的上游去追溯它的源头和原因,放在对一切事物的因果链条上端超前防堵的能力建设上面,这才是智慧且务实的做法。假如你经常持之以恒的这样做,将会有效的培养起你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大的推演及溯源的能力。你可千万别小看这种反向追溯因果的能力,只要你的算法合理,并且建立尽量多的角度方向,也就是形成全方位、立体、多维度的分解推导每件事物的能力,那就等于获得了思维力的无上法门。思维和裂变的能力好了,说到这里,终于点到了另外一个关键点呢?为什么当我在12岁时胡思乱想那个破瓦罐的事情,会说他为我推开了另一扇大门?走进去之后,从此我就好像基因突变了,再也没有回去了呢。因为这扇门好像是通往思维的宇宙。踏出了那扇门,我就进入了太空一般的广袤空间,那里充满了各种射线、电磁波,构成了一张细密无线的网络。我翱翔其中,只要获得其中一个电基点,就能瞬间接通另一个面,延生的无穷的可能性。后来,在思维的涟漪荡漾到很远很远之后,我的思维突然发生了一次核爆炸。
为什么说是核爆炸呢?因为我们知道,在核武器中,你光有油或者元素是无法成为会爆炸的核武器的,你需要核聚变的技术。我找到了类似于让自己脑海内的思考产生源源不断的核聚变的技术。这个技术使我能够尽量的少依赖外界的供给,却源源不断的发现新知识、新灵感。直到2015年,我在深圳的一次系列讲座上,才第一次跟大家分享,它就是粒子思维加思维和裂变等于无穷无尽的智慧。
有了这种能力之后,你将可以从每一件普通的案例中,上推下推、左推右推、前推后推、里推外推、正推反推,透过立体式、多角度的推导,从而获得层出不穷的经验收益。把每一个生活的经验和素材,都当做被你利用来核裂变的材料。只要你具备最佳的算法,你就等于拥有了一台最高效率的发动机,很省油,同时又力大无穷。这样强大的推演能力加上优秀的算法结合起来一生受益无穷。
当我十几岁时掌握了这套方法之后,一度以为这就是格物致志的道理了。我从甑已碎,顾之何益这个故事中,拉拉杂杂的谈了一些感慨,绕了一个大圈,到底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其实就是想说思考力的建设对一个人很重要,今天还是浅尝辄止,改天我会专门深入的谈谈思维力如何重要,什么是粒子思维,以及思维和裂变到底是什么。今天节目中点到的一些话题,这些话题在我的构想中都不是这么轻轻带过的,以后还要拿出放大镜来逐一分解给大家看,教会大家使用放大镜来看词义,因为词义是思想的细胞。再后来,我通过甑已碎,顾之何益这个命题,我想到了一个人生的重要道理,就是原来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坐在了一条单向的输送履带上面,并且这千真万确是个不可逆的过程,任你是水,包括了帝王将相也在所难免。这条带上的输送履带的刻度就是时间,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在一呼一吸之间,在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之间,时间都在流淌,并且逝去的每一秒都不可重来。
生命故事就像一出限制了时间长度的舞台剧,每一幕都有它的小主题。
我同时还知道了,人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使命,就像种子遵循着节气的规律而生长那样,我们要尊重每一个阶段的敏感期,一定要在合适的季节做合适的事情。一旦错过,环与环之间就无法优化相扣,就会走样、别扭,就会波动紊乱。继而在远处必将出现系统性紊乱的扩大后果。就像我在《人生转轨处》说过的那样,整个人生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综合素质的产物。我们只有加强训练自己前瞻性的眼光,才能具有预判事物走向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智慧在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上。
只要不断的优化算法,增进思维能力,并且遵循恰当的因果规律去动,就能获得相应的好的结果,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如果你不注意对应的追溯,不在意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算法,那么你也就不要去期待那个幸福的结果了。
通过对瓦罐打碎的例子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我把当时能想到的、能摸到的角度全都裂变似的推演了一番,我突然就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自己活过了很多很多年似的,似乎通过虚拟的思考,自己已经知道了人活到了80岁的感觉了,现在只不过是穿越回来,到了我的12岁,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成年之后才开始开窍的,可是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中清楚看到,某些人的确在少年时期便已经抓到了某些人生的要点,有穿越时代或者偷跑的人。不过那些故事真的是玄之又玄吧?我看未必,其中有些奥妙,也许通过恰当的传授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本期节目的主题就是要告诉家长和孩子们,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不过这其中首推思维力和行动力最为重要。因此在教育闲谈这个节目的开始阶段,首先开宗明义地跟大家谈谈思维地的建设,也算是苦口婆心。回想来看,许多青少年儿童就是在人生最宝贵的阶段里,没有人引导他们建立思考的习惯,或者爱思考但没有优秀的算法和思维架构,于是往往把大好的光阴用于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才误了青春的班车,然后又误了整个人生,真被他们感到深深的惋惜。
以后我将会在这个节目中不断的跟家长们和青少年们分享这些思考的方法和算法,讨论教育学的方方面面,甚至将一些看上去神秘的东西也尽量把它阐述的非常清楚,让他们变为你能够理解并且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教育闲谈这个节目中,我将致力于帮助家长们改善对教育的理解,擦掉那些障碍人们认识真理的灰尘,捏碎一个个教育领域中的核桃硬壳,带领大家探究观念误区里边的深层DNA,希望大家耐心地陪着我,一颗颗的种下这些树苗,直到未来茂密成林,满眼翠绿,我坚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