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没有课外书阅读,语文课本接触最多的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节选,那时候我们读了又读,背了又背。
我从小学就深深地爱上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感觉读他写的文章特别美好。
鲁迅出生于19世纪末,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文化人,他的代表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彷徨》,《呐喊》等等,这些作品凝聚了鲁迅对民族精神、社会道德的思考和探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为珍贵的瑰宝。
我忘不了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药的,有一次鲁迅给父亲取药迟到了,被老师批评过后,鲁迅为了让自己早上不迟到,课桌上刻了个早字,从那时起我从鲁迅身上学会了自律。
鲁迅写的《雷锋塔的倒掉》,我们初二那时候早晨,晨读无数遍,反复诵读。当我读着此文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电视剧中的巜新白娘子传奇》的可恶法海形象,优秀的文曲星许士林,美丽的白蛇娘子,善良的小青,老实的许汉文......
犹其喜欢鲁迅写的《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节选,那是初一学过的文章,那时候班里来了一位很帅的实习老师讲这些课,讲得非常深动有趣,很有意境感,至今有点难以忘怀。
2003年我有幸邀请去过那实习老师的村庄,他们家座落在小山脚下,大年初一傍晚,很多小伙伴在放烟花,非常的热闹,满天星星,那情景一下子又让我回想起鲁迅先生写过社戏,百草园,很有童趣,很美好的一个地方,充满了幻想。
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鲁迅的思想亦影响深远。他反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压迫,坚信人民在抗争中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曾经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说过鲁迅先生的笔像一杠枪一样厉害,敌人都很害怕他,从那时候我就对鲁迅很敬佩,很希望自己长大了也能拥有像鲁迅一样落笔成花的妙笔。
我从来没有想过,长大我工作地方居然在鲁迅成长地方绍兴住过两年,而且每天路过地方就是鲁迅故里。
虽然上班地方很远,有三站路,可是我从来不骑车和坐公交车,我喜欢步行,目的就是每天可以去鲁迅故里走一走。其实上班地方有两条路的,但是每次我会选择走鲁迅故里,我感觉走在那里特别有浓浓的文化气息,感觉与鲁迅更亲近些,也许这就是我对文人的仰慕之情,对文学的热爱。
现在每当想想自己曾经工作走过地方最美的地方还是绍兴,鲁迅故里。
多少人千里迢迢来到鲁迅故里旅游,而我却住鲁迅故里不远处的府山。别人花钱来旅游,我是免费旅游的,我好像百看不厌那个地方,有时候在三味书屋看看,有时候跑去百草园拍个照,有时候在旁边的小吃店,买上吃的。闲余假期喜欢在鲁迅故里听戏,虽然听得不是很懂,也喜欢听。
鲁迅故里还有孔乙己的塑像。孔乙己是选入《呐喊》小说集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强调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他读过书,一心想向上爬,但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使他养成了鄙视劳动、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不愿以自己的劳动(替人抄书)去争取生存,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之后,先写服辩”,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最后把他推上了死路。
鲁迅曾留学日本,接触了当时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深受启发。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到了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主张"文学为社会服务",认为文学应该写真实的生活,为人民着想,用语言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阴暗心理,借此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精神解放。
鲁迅的作品充满严谨的思辨和热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化腐败、民族危机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无论是小说、散文、杂文、评论,都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尤其是他对阿Q形象的刻画,更是深入人心,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艺术高度。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强调语言的功用,他深知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将汉语表达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发挥到了极致。他以语言为武器,以挑战权威、揭露罪恶、为人民呼吁为目的,他的语言充满了战栗和呐喊,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鲁迅的文学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通过文学的创作,赋予了语言意义和价值,向世人展示了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本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很喜欢鲁迅的文学作品,无论散文,小说,诗歌,都深深刻入脑海里,骨灰级别的粉丝。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喜欢鲁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