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那个时候,我是一个特别容易满足的少年。支持我上完那一周周漫长课程的不是梦想,而是门口一个大婶的牛肉板面。
每到周三的6点10分,我都会准时赴一场属于我和大婶的板面之约。无需言语,只要一个眼神,便许下了一个加卤蛋少辣的板面誓言。她熟练地切下一块不多不少的面团,先是揉一揉,再使劲向铁案板上摔,边摔边抻大双臂之间的距离,不断重复这个动作,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几根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2毫米的板面便被扔进开了水的锅里。
望着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我总觉得她的真实身份并不是一个板面师傅,而是一个拯救万千少年于水火之中的救赎者。我所吃的每一碗面不仅是为了让我填饱肚子,更是为了教我一个哲理:
生活就像板面,只要你足够柔软,你就能在抚摸揉搓中变硬!
时隔多年,我依然会想起那一个个傍晚。冬天,吸着冷气;夏天,吹着热气;就在一吹一吸间,一根根有嚼劲的面就这么进入我的胃。
说出来我自己都不太信,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那么爱吃板面的我竟然一碗也没再吃过。直到毕业工作因为口袋拮据搬到北京一个城乡结合部,看到隐藏在巷子口的那一家牛肉板面,我才又一次踏足。
这家店跟高中那个店面出奇的像,许多特征让我觉得时间真的有可能停滞。
他们一样的小,小到三四个陌生的人要一起合凑一桌,小到对面的人呼出的热气能喷到你的脸上,小到你能听清角落那个人大口吃面时发出的吸溜声;
他们一样的脏,脏到桌上还残留着上一个甚至上几个客人留下的一次性筷子包装袋,脏到你脚下堆满了用过的餐巾纸,脏到你要在几瓣吃过几口的蒜中艰难地找一瓣没有被咬过的蒜;
他们一样的吵,吵到你要大声喊着跟老板报自己想吃的东西,吵到你不能再低着头听音乐、看视频,吵到你觉得听几个工人聊着操蛋的天真特么有生活的味道。
就是这么一个又小又脏又吵的店,竟然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味道。看着他们毫不顾忌形象地大口吃着面,听着他们满口粗话地调侃着遇到的生活琐事,闻着他们抽五块钱一包的白沙烟,由然而来的市民气息浓到可以比拟浇在板面上的臊子所发出的香气。
吃面的几分钟,我甚至在想,假如有一天我失业了,我找一份什么工作呢?我想了很多种职业,在这些职业我第一个想尝试的是当一个板面小哥。
为了拉动客源,我顺带也给自己想好了推动事业勇攀高峰的营销软文,定位便是《抛弃铁饭碗的他投身牛肉板面事业,食客络绎不绝的原因竟然是……》,《最文艺板面小哥边摔板面边读红楼梦,某某城最不能错过的10个小吃之一》!抛开内容,单单题目就能吸引一大波和我一样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装逼文艺青年!
地点,我要选在一个牛鬼蛇神聚集的地带,最好能有黑帮大哥时不时地来收保护费,那样,我就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来感动他,拯救他,让他洗心革面,回归正途。
食客,我要采取当面问答制进行筛选,答对问题的才许进。比如,贾宝玉和秦钟第一次见面时有没有拉手?再比如,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和“叫爸爸”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答不上来的喊爸爸才让进。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很牛逼。现在,我觉得自己更牛逼了,吹几个牛,开店的肉都有谱了。
千万别信有这样的一个店,这纯属一个老了的90后吃面时的瞎联想,未免矫情。不过,念在生活的大多时刻都是柴米油盐的份上,就暂且追求一次诗和远方吧。